第一章 如何抓住機遇?(第2/5頁)

在《秦始皇:詐與力的極致》中,我曾經提過在仰韶到龍山的第一次巨變後,社會階級開始快速分化,產生了所謂的血緣貴族。而這批人之所以能夠長保兩千年的統治地位,除了強調血統的神聖性外,其實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們壟斷了知識。

這些貴族多半掌握了一門到數門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有的氏族專長天文,有的氏族掌握占蔔,而秦人的專門技術就是調馴鳥獸,後來在馴馬跟馭馬方面更是特別傑出。各種高精尖的知識,在那個時代只能在貴族之家中代代傳承,這些人便借此來保持他們優越的地位。

而因為大費有“調馴鳥獸”的功勞,帝舜“賜姓嬴氏”。在《秦始皇:詐與力的極致》中,我曾經談過姓與氏的分別,秦始皇之所以姓嬴,正是從此而來。

秦人的祖先是否真的起源這麽早?是否真的曾經參加大禹治水和為舜馴鳥獸?或者這都只是先民萬神殿式的傳說?現代學者對這些問題有各種不同的意見。但是,至少秦人自己對這些祖先傳說是深信不疑的。

其玄孫曰費昌,……費昌當夏桀之時,去夏歸商,為湯禦,以敗桀於鳴條。……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嬴姓多顯,遂為諸侯。

大費的玄孫叫費昌,費昌是什麽時候的人呢?他是夏桀時候的人。熟悉先秦歷史的朋友看了可能會問:“不對啊,大費與大禹是同時代的人物,大費到費昌才五代,可是大禹到夏桀足足十四代十七位天子,費昌怎麽可能與夏桀同時代?”可見古人連計數都不會,造假都造得如此離譜,其說實在無稽。

其實這可能是後人對“玄孫”一詞的誤解,在古代典籍中,“玄孫”除了有“第五代孫”的意義外,有時也泛指“遙遠的子孫”。例如《左傳》中說“有渝此盟,明神殛之,……及而玄孫,無有老幼”,便是指後者而言。

夏桀是夏的最後一位天子,在夏桀的末年,秦人的祖先迎來了決定他們命運的第一次變局。那就是夏商興替,新興的商湯要打倒舊有的夏桀,來建立新的王朝。在這次天翻地覆的改朝換代的變局中,秦人的祖先應該將寶押注在哪一邊?

結果秦人的祖先“去夏歸商”,把全族的命運押在商湯的那一邊,族長費昌親自為湯駕車,幫助商湯在鳴條擊敗了夏桀。他們押對了寶,賭贏了這場巨大的賭博,有了一飛沖天的機會。此後秦人的祖先世世代代都為商朝王室服務,一步一步地建立功勛,終於成為諸侯。

秦人的祖先原來到底是什麽地位?對此歷史學家有各種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秦的祖先可能是奴隸出身,也有人認為秦的祖先本來是最低的一級貴族。但不管是哪一種說法,至少從“遂為諸侯”四個字來看,在這之前他們絕對不是諸侯。

這一族從下層通過幾百年的不懈努力,在商朝末年終於得到了諸侯的地位,實在令人佩服。然而得到了諸侯的地位,是不是代表他們此後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呢?

到了商代晚期,費昌的子孫叫蜚廉(有的書寫作飛廉),蜚廉的兒子叫惡來。這對父子在中國的小說《封神榜》中實在太有名了,因為他們是“助紂為虐”的奸臣。

蜚廉生惡來。惡來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周武王之伐紂,並殺惡來。

從《史記》的描述中,看得出這對父子的才能出眾,兒子是大力士,父親善於奔馳,我個人懷疑這一點和秦人善於駕馭車馬與作戰有關。他們父子倆得到商紂的賞識,原本可以憑借這一點安享富貴。但這一次,秦人在經過了幾百年之後又迎來了第二次天翻地覆的變局,也就是商周更叠。一邊是周武王,一邊是商紂王,秦人的祖先應該將寶押注在哪一邊?

很不幸的是,這次他們押錯寶了,把全族的命運押在商紂的那一邊。結果當然如各位所熟知的史實,周勝而商敗,隨著商紂的滅亡,惡來也就這樣被殺掉了。

人生都免不了賭博,哪怕你準備得再充分,思慮得再周密,在遇到關鍵抉擇的那一刻,也有不得不賭博的時候。但歷史的殘酷就在於,賭博結果的押對或押錯,往往命運就相去甚遠。秦人的祖先當年押對了一次,在商朝就有了幾百年的榮顯和富貴,但這一次押錯了,他們將會付出什麽樣的代價?又會面臨什麽樣的命運?

關於秦人祖先後來的命運,我們等一下再談,在這裏要先問各位一個有趣的問題。

對於秦人的起源問題,歷史學者素有“東來說”和“西來說”兩種完全不一樣的看法。傳統學者相信《史記》中的記載,認為秦人確實是嬴姓一族,而上古嬴姓諸氏族多居於東方一帶,因此秦人本來源起東方,後來才遷到西北甘肅一帶立國,這一派簡稱為“東來說”。但許多現代學者懷疑《史記》的記載,認為秦人其實原本是西戎一族,等發跡之後企圖擡高自己的地位,就偽造祖先的傳說,來比附中原的嬴姓先進氏族,這一派簡稱為“西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