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戰爭之路(第3/5頁)

基爾維斯頓男爵——約翰·費舍爾(1841~1920)

費舍爾出生於錫蘭,據散布的流言稱,他有中國血統。其父曾是當地陸軍上尉,但是不久後轉行種植咖啡豆,從此不再過問費舍爾的生活。費舍爾6歲的時候被送回英國,由其祖母撫養長大。1854年費舍爾加入海軍的時候,海軍學員還沒有開始在達特茅斯受訓,而只是在裝備簡陋的帆船上進行簡單的練習。這種訓練顯然是不夠的,後來遠征波羅的海、與俄軍的交戰就證明了這一點。在其日後的職業生涯中,費舍爾一直是先鋒的形象。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當口,他任英軍代理上尉,參加了1859年第二次大沽口之戰。

回到英國後,他以優異成績通過了航海考試,在“傑出”號(HMSExcellent)上表現出了驚人的炮術天賦。這為他贏得了新“勇士”號上射擊指揮官的職務。此外,他還特別學習了地雷知識,後來成了魚雷研制的倡導者。1874年,他得到機會,成為前往位於阜姆港(Fiume)的懷特海德工廠進修的軍官之一。升任上校後,費舍爾麾下有數艘新型的裝甲艦。他還常常作為旗艦船長直接聽命於海軍上將的指揮。1882年,費舍爾參加了轟炸亞歷山大港的行動,但由於不幸感染了痢疾,他不得不離船上岸,後來耗時4年才得以痊愈。他在出版界結交甚廣,在1884年的海軍恐慌中,費舍爾小心翼翼地給他們泄露了一些機密。後來他出任海軍部海軍軍械署署長,負責在艦隊的武器裝備中增加速射炮的數量,以應對魚雷艇的威脅。1894年,他升任海軍中將,成為英國在西印度群島地區的總指揮。在與法軍的沖突危機中,費舍爾大膽計劃、行動,救出了被錯誤地關押在惡魔島(Devil’sIsland)上的德雷福斯上校(CaptainDreyfus)。

1899年,費舍爾受命指揮地中海艦隊,直至今日,這在海軍中仍是最高的肯定和榮耀。在任期內,他改進了艦隊的武器和戰鬥策略,卻與當時的副將查爾斯·貝雷斯福德(CharlesBeresford)相處並不融洽。甚至有一次,在馬耳他的大哈伯島(GreatHarbour),在岸上官兵的眾目睽睽之下,他下令貝雷斯福德繞道,重新靠岸。1902年,費舍爾任職第二海務大臣,主管海軍人事局,進行了諸多改革,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塞爾伯恩方案(SelborneScheme),正是這一方案讓輪機工程師得以加入海軍的管理層。

1904,費舍爾又升任第一海務大臣,上任初期的工作任務在於削減海軍開支。雖然也曾對用潛水艇作為國防主力的想法心動,但他最後投資建設的還是無畏戰艦,而且對巡洋戰艦更為偏愛。雖然費舍爾好戰和寡言的性格讓他樹敵無數,但這不能掩蓋他那些種類繁多的改革對英國海軍的貢獻。熱愛、支持費舍爾的人被戲稱為身處“魚塘”(Fishpond,因為“Fisher”有“漁夫”之意),而由貝雷斯福德領銜的反對者被斥責為“反動分子”(reactionary),雖然貝雷斯福德自己也有不少奇思妙想。

1910年,費舍爾從海軍部退休,但是“一戰”爆發數月後,他又被丘吉爾勸回,重掌海軍。但是即便機構大如戰時的海軍部,也容不下兩個自負的靈魂,1915年,費舍爾因不滿遠征達達尼爾一事,再次辭職。他投身專事研發的部門,親自操刀ASDIC(潛艇探測器)的研發,最終ASDIC成了“探測潛艇”的代名詞。即便到今日,費舍爾還是人們的爭論焦點,其對海軍改革的重大貢獻和他破壞團結的領導方式讓他毀譽參半。

隨著軍備競賽的激化,新建的無畏戰艦噸位也在不斷增加。無畏戰艦本身裝備12英寸口徑的火炮,排水量達到17900噸。1909年訂購的“獵戶座”級(Orionclass)“超級無畏戰艦”(superDreadnoughts)排水量達22000噸,火炮口徑也升級到13.5英寸。建於1912年的“伊麗莎白女王”級(QueenElizabethclass)排水量33000噸,火炮口徑15英寸。到1914年8月為止,皇家海軍有40艘無畏戰艦和巡洋戰艦,或在建造中,或下了訂單準備建造,這是一筆巨大的財政開支。無獨有偶,在珀西·斯科特的領導下,提高海軍炮擊精準度成為硬性指標。艦隊的炮擊結果公布出來,《噴趣》(Punch)用漫畫進行炫耀,圖中,“大不列顛”(在這裏是女神而非船只)向威廉大帝(KaiserWilhelm)展示了英國炮艦的射擊準確率從1904年的42%提升到1906年的71%,威廉深感震驚——這可能是海軍演習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受到新聞界如此重視,版面幾乎與體育活動等重。但軍備競賽遠未結束。1905年,日本在對馬島(Tsushima)戰勝俄羅斯,充分證明了遠程炮擊的價值,指揮系統也得到了改進,船上只要有一座發射塔就能控制所有火炮向目標開火,精準度大大提升。不幸的是,海軍部選擇使用由上尉弗雷德裏克·德雷爾(FrederickDreyer)研發的火力控制系統,而不是由才華橫溢的業余發明家查爾斯·波倫(CharlesPollen)開發的一個更優越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