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拓寬地平線(第4/4頁)

雖然殖民戰爭才是英國海軍的新重心,安森仍然相信,封鎖布雷斯特對英國來說至關重要。由於法國的海岸中沒有較大的自然港,布雷斯特是唯一一處既可以為較大艦隊提供給養,又能讓艦隊輕松駛入英吉利海峽的地方。只要從布雷斯特派遣一小支艦隊就能扼住海峽的入口。正如弗農1744年所寫,“我們要盡可能去強化西邊的軍隊”,才能“盡快探得對方底細。期間可能會遭遇聯軍,但也要保護大不列顛和愛爾蘭的周全;圍追聯軍時要不遺余力,同時還要能確保商船往來於東、西印度群島時安全無虞”23。

安森以中將的身份重回海上。1747年5月3日,他在執行任務時遇到一支武裝艦隊,印度的均衡局勢即將被打破。法軍指揮德·拉·戎基耶爾(DeLaJonquière)擺出陣形,其中還有巨大的東印度商船。安森也列隊迎戰,他命令艦隊進擊,正面迎敵。但東印度船長一時膽怯,沒能跟上列隊的前進速度,戰線很快便被打亂。安森知道《戰爭指南》的漏洞,這才讓他得以不顧戰線整齊與否,仍堅持追擊企圖撤離的敵軍,很快,安森艦隊俘獲了敵軍8艘戰船,3艘東印度商船,雖然對手的實力和自己並不在同一水平之上,但仍不失為一場讓人精神一振的勝利。這場戰鬥說明沒有列隊陣形,也是可以獲勝的,讓人們欣慰的是,皇家海軍終於拋卻陋習,輕松成長。

1748年74門火炮船“不可征服”號(Invincible)在其被俘之後,其船桅和帆具都被改裝成英式,但其船尾的雕刻裝飾仍是法國的風格。(國家海事博物館,PU8491)

74門火炮船“不可征服”號也在戰利品之列,這艘船由皮埃爾·莫裏諾(PierreMorineau)設計,於1744年建於法國的羅什福爾(Rochefort),排水量達1793噸,幾乎與英國的100門火炮船同等大小,但是它的火炮裝載則只需兩層甲板,這就增加了它的穩定性,在逆風中也能平穩航行。相較於英國的70門火炮船,它在火炮數量上只多出4門,但法軍的火炮要重得多,法船側舷更是比英船大出70%。它是為新型的戰爭設計的,適用於各個大洋,而不似老式的戰船,只能勉強應付英吉利海峽和地中海地區的戰鬥。英國的將領們已經意識到,“不可征服”號這樣的船型才是船建的未來,但是造船工人對此卻並不信服。此時,英國正處於本世紀的設計低潮期。

同年10月,愛德華·霍克(EdwardHawke)爵士重演了安森的輝煌,在幾乎同片海域再次大勝法軍。第二次菲尼斯特雷戰爭幾乎打消了法國的奢望,英國仍牢牢掌握著海上的霸權。法國及其聯盟在陸地上耀武,英國則在海上揚威,這樣的場景在日後還會反復上演。三明治伯爵參與了和談,戰爭於1748年結束。在這9年之中,慶幸的是,英國海軍終於看清了自鳴得意的虛妄,認識到改進勢在必行;可惜的是,除此以外,英國的收獲乏善可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