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拒絕決策(第4/5頁)

死在權力中樞的附近。

這龍輦注定不是他可以坐的,而是實力人物的坐駕。

司馬昭卻沒有貿然坐上去。

盡管他的鐵杆追隨者賈充等勸他位置空出來了就坐上去,司馬昭卻還是圍著龍輦轉了一圈,沒坐。

不是不想坐,是他想學曹操。自己不稱帝,讓兒子稱帝去。

做帝王的父親比帝王本身更牛×也更容易流芳百世。這是司馬昭的一個追求。

甚至司馬昭自比周文王。說“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故聖人稱為至德”。呵呵,他的追求實在是很雷,要做至德之君。這個話賈充聽了當然沒什麽,不知天下人聽了會作何感想。

好在天下人是聽不到的。因為天下跟天下人無關。很多時候,天下往往是權力人物密室策劃的結果。誰做天下,什麽時候坐天下,他們說了算。

曹璜便坐天下了,改元景元元年。

曹璜是曹操的孫子,他之所以坐天下是因為司馬昭認為他這個時候比較適合坐天下。至於曹璜什麽時候不適合坐天下司馬昭沒說。司馬昭在等他兒子司馬炎茁壯成長,也在等天下的風雲際會轉到對他有利之時。

天下還不太平,很多人還在蠢蠢欲動。這個時候他不蠢蠢欲動。他要以靜制動。

人心是最大的智慧

姜維也蠢蠢欲動。在聽說司馬昭殺了曹髦,立了曹奐(曹璜即位後更名為曹奐)之後。

姜維以為,這又是他伐魏的機會。所謂師出有名,這次姜維起兵問的是司馬昭弑君之罪。雖然魏國之君和蜀國之君風馬牛不相及,但天下的倫理綱常是一樣的。

國君是弑不得的,弑君是要付出代價的。

便起兵十五萬,再戰江湖。

這是姜維第八次伐魏,也是他的最後一次。

因為他被暗算了。

暗算他的人不是鄧艾,而是後主劉禪的近侍黃皓。黃皓在姜維戰事最緊張的時刻說服劉禪將其召回,從而滿足其任用親信的欲望。

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有欲望的,不過黃皓以為,每一個人的欲望其實是不平等的。要滿足一些人的欲望勢必要傷害另一些人的欲望。

比如他和姜維。

不錯,姜維是勞苦功高,可你老是這樣打打打,把蜀國的老本都快打沒了。最重要的是把他黃皓的勢力範圍打掉了。

因為黃皓想讓他的死黨、右將軍閻宇取代姜維去再戰江湖。

劉禪同意了黃皓的建議。事實上他對姜維八次伐魏勞而無功心裏早就不耐煩了。換一個人也許會更好?這是劉禪的隱秘想法,而黃皓的建議剛好滿足了他的隱秘想法。兩人一拍即合。

悲劇就此釀成。這不是姜維一個人的悲劇,也是蜀國的悲劇。一直在等待時機的司馬昭覺得,他可以傾力一擊了。

畢竟蜀國的防線已經被他們自己撕開。姜維之後,誰是蜀國的守門員現在已經不重要了,因為誰上來都守不住。司馬昭有這個自信。

就像他相信自己是曹操一樣,打江山、坐江山都是題中應有之義。

司馬昭出兵了。近五十萬大軍分三路出發,對蜀國志在必得。

姜維被貶後,黯然引兵去沓中種麥,一方面是做好軍糧供應工作,另一方面也是避禍。

因為現在的劉禪,已是沉溺於酒色的劉禪,也是寵用近侍黃皓的劉禪。

他令蜀國人人自危,除了黃皓等人。

這個世界的生存哲學就是這樣:會做的不如會說的,會說的不如會服侍的。把人服侍好其實是一門大學問——不僅要懂人的身體,更要懂人的心理。

但姜維依舊是姜維,不做人心的學問,只做戰爭的學問。因為他是一個將軍,任何時候都是。

所以當魏兵出發之後,姜維立刻給劉禪上表,提出自己的戰略部署,並請劉禪批準。姜維的戰略部署是:派張翼領兵守護陽安關,派廖化領兵守陰平橋。因為這二處對蜀國來說最為緊要,此二處若失,漢中不保。與此同時,姜維建議,後主劉禪應當遣使入吳求救,他與此同時起沓中之兵出來拒敵。

劉禪拒絕了他的建議。

準確地說他拒絕了一種不舒服的感受。被人指手畫腳、指指點點的感受。

誰都不是傻瓜,更何況你姜維現在已被貶沓中,不踏踏實實在那種麥,卻要做軍師,首先就是政治不正確。

道理很簡單,劉禪如果按照姜維的戰略部署去行事,最終若取勝,只能證明他瞎了眼,錯貶姜維。這是結果之一種。結果的另一種是,劉禪按照姜維的戰略部署去行事,最終失敗了,也說明他瞎了眼,好壞不分。

所以姜維的建議注定是多余的,不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