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拒絕決策(第2/5頁)

原因很簡單——歸降吳兵的家小都在東南江、淮之地,若留他們在北方,與東吳作戰,他們打的都將是自己的親人、自己的家鄉。心夠不夠硬,忠誠度有沒有問題,這些誰都不敢打包票。

司馬昭選擇了不信。

他不相信世上有無緣無故的忠誠,就像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仇恨一樣,每一顆心都有立場,都有其牽腸掛肚的地方。

便決定,殺了他們。坑殺,掘一個坑,讓這些定時炸彈都在坑中長眠,不再引爆。

鐘會堅決反對這一做法。鐘會以為,消滅暴力最好的辦法不是暴力,而是懷柔。

懷柔不是懦弱,也不是養虎為患。因為每一顆心都有立場,都有其牽腸掛肚的地方。如果將這些降兵無條件放歸江南,就可以顯現魏國之寬大。

“古之用兵者,全國為上,戮其元惡而已。若盡坑之,是不仁也。”鐘會進一步解釋。

司馬昭接受了他的解釋和建議。

事實上,這是一種勇氣和自信。吳國已然江河日下,與這樣的國家玩貓捉老鼠的遊戲又怎樣呢?一切只是時間問題。

三國一統只是時間問題,他取代魏帝也是時間問題。他等得起。

伐魏綜合征

諸葛誕起兵征討司馬昭,東吳出兵助陣,司馬昭起兩都之兵彈壓,在姜維看來正是他伐魏的一個好機會。

姜維已經得了伐魏綜合征。這是宿命,也是條件反射。蜀漢延熙二十年,姜維又帶兵出發了。這一次他取駱谷,度沈嶺,直望長城而來。

長城鎮守將軍司馬望,是司馬昭的族兄。城內糧草很多,人馬卻少。所以兩相PK的結果,是魏兵被打得號啕痛哭,聲聞四野。

長城的陷落似乎已不是懸念。不僅姜維這麽認為,連司馬望也對此深信不疑。

只是世事多乖張,姜維的致命對手鄧艾在此時又出現了。鄧艾據渭水下寨,協防司馬望死守長城。面對姜維咄咄逼人的攻勢,鄧艾只采用了一種方法應對——拖。

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其實都怕拖。女人不能拖,拖著拖著紅顏就凋落;男人不能拖,男人一拖萬事成蹉跎。

戰事更不能拖,戰事一拖,攻守易勢,勝利的果實一眨眼就變成寂寞,捏在手中徒呼奈何。

鄧艾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一面派人向司馬昭求救,一面對姜維拖泥帶水。

姜維絕望地發現,他遭遇了世界上最能拖的男人。他豪情萬丈地派人向鄧艾下戰書,約定來日大戰,鄧艾口頭上答應得好好的,第二天卻偃旗息鼓,緊閉寨門,就當沒這回事。可憐姜維五更就起來令三軍做飯,然後布陣等候一整天卻找不到對手。整個一被放鴿子了。

晚上又派人向鄧艾下戰書,約定來日再戰,鄧艾依舊口頭上答應得好好的,第二天還是偃旗息鼓,緊閉寨門做無賴狀。如此情形經歷了五六次之後,姜維才明白,鄧艾原來在等救兵。

姜維也搬救兵。他寫信給東吳地區領導人孫,請求對方全力攻擊司馬昭,使其無暇分兵他顧。但是姜維此時並不知道,一切已是大勢已去。

司馬昭已然攻下壽春,殺了諸葛誕,勸降了所有參戰吳兵。與此同時司馬昭班師回洛陽,正引兵來救長城。

時間站在了司馬昭一邊,鄧艾的“拖”字訣大獲全功。姜維只得黯然回撤漢中,尷尬地結束他的伐魏計劃。

但生命不息,伐魏不止。蜀漢景耀元年冬,姜維再一次出發了。他以廖化、張翼為先鋒,起蜀兵二十萬,分布於祁山之前,意欲與鄧艾、司馬望殊死一搏。

這個老男人,再也輸不起了。

不錯,一個人可以失敗N次,但在N+1次他必須贏。N+1次決定事物的性質與走向,而前面的N次失敗都可以是鋪墊。

這話反過來說也成立。一個人可以勝利N次,但在N+1次不能失敗。因為最後一次最重要,它是蓋棺論定的。

姜維不知道這是不是自己的最後一次,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時間不多了。他太需要一次勝利來肯定自己,肯定蜀國,不是一個搖搖欲墜的國度。

老天爺這次發了悲憫之心,幾乎把一個完勝送給姜維——在廖化、張翼的兩面夾攻下,魏兵大敗。鄧艾雖然舍命逃出,卻身中四箭,幾乎喪命!

但是最最關鍵的時刻,一個陰謀出籠了。

鄧艾、司馬望使出了反間計,派人到成都散布流言,說姜維怨恨天子劉禪,不久就將投魏。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若幹年前,在諸葛亮勝利在望時,司馬懿也曾經使出同樣的招數令劉禪召回諸葛亮,從而使得司馬懿鹹魚翻身。這一回,鄧艾、司馬望決定再出擊一次,拷問人心,是否多疑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