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剩者(第4/4頁)

鄧艾有如此這般清醒的認識對姜維來說毫無疑問是致命的。因為他抓住了後者的思維定式。

姜維果然要卷土重來。並且他卷土重來的原因與鄧艾預測的幾乎不差分毫。

在回答蜀兵為什麽要繼續出擊魏軍時,姜維如是說:“攻魏者有五可勝。彼洮西一敗,挫盡銳氣,吾兵雖退,不曾折損:今若進兵,一可勝也。吾兵船載而進,不致勞困,彼兵皆從旱地來迎:二可勝也。吾兵久經訓練之眾,彼皆烏合之徒,不曾有法度:三可勝也。吾兵自出祁山,掠抄秋谷為食:四可勝也。彼兵須各守備,軍力分開,吾兵一處而去,彼安能救:五可勝也。不在此時伐魏,更待何日耶?”

姜維說這番話時表情堅定,充滿自信,以為自己洞察天機,卻不知天機都在鄧艾掌握之中。

他們倆是螺紋配螺帽,又似矛與盾。一個盡在掌握,一個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卻又毫無知覺。

更要命的是姜維自我感覺良好,聽不得不同意見。

包括夏侯霸的意見。夏侯霸說,鄧艾雖然年輕,卻機謀深遠,一定會在各處及早準備,還是不要輕易出兵的好。

但姜維藐視了夏侯霸的意見。

人往往是這樣,相信自己不相信他人。特別是男人,都是好勝的動物,如果承認自己技不如人,那在這個江湖上還有什麽混頭呢?

便出擊。偷出董亭,準備暗襲南安。

不過真正的戰爭沒有在南安展開,而在武城山展開。武城山靠近南安,欲取南安,必先奪得此山。而鄧艾早在武城山埋下伏兵,待姜維兵到時,沖出來打他們個措手不及。

這是一次挫折,卻不是致命的挫折。因為蜀兵主力還在。可姜維的悲劇就在於,他在下一場戰鬥中遭受了沉重打擊。

那是在段谷。段谷這個名字聽上去就不美。段谷者,斷谷也。如果魏兵斷其谷口,蜀兵很有可能會死翹翹。

段谷在通往上邽的路上。上邽是南安的糧倉。姜維天真地以為,如果取得上邽,南安自然不保,卻不知鄧艾正是利用姜維的貪婪心理,在通往上邽的段谷處埋下重兵,以圖致命一擊。

姜維首鼠兩端,陷在歷史的僵局中不能自拔。他這才知道,自己並沒有比諸葛亮更聰明。五丈原是諸葛亮的滑鐵盧,而段谷將是他的滑鐵盧。因為鄧艾出手了。出重手,欲圍殲姜維屬下的全部蜀兵。

姜維恍然大悟,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敵人出現了。鄧艾這個名字,將和他的名字一樣流傳千古,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畢竟歷史是為勝利者書寫的,而他毫無疑問是失敗者——在段谷,鄧艾引兵殺到。三路魏兵夾攻蜀兵,蜀兵大敗。姜維死戰得脫,逃回漢中,一時間對前途充滿風雨飄搖之感。

這是一個樂觀主義者的悲觀感受。也是姜維第一次對蜀國的命運產生深切的憂慮——如果連他都被鄧艾打敗,蜀國還有誰人不敗在他手下呢?

這是宿命。一個人的宿命,也是一個國家的宿命。姜維長籲短嘆,茫茫然不知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