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我以為離你近在咫尺(第3/5頁)

只是在最後一刻,司馬懿還是懷疑了。

懷疑諸葛亮,也懷疑自己。

空城計已成歷史,現在的情況還是萬事皆有可能。

他躊躇復躊躇,一直未能做出追擊的決定——戰機就這樣錯失了。幾天之後,當司馬懿得知蜀軍已完成戰略大撤退時,那真叫一個追悔莫及。

實踐再一次無情地證明,司馬懿還是那個司馬懿。多疑的司馬懿,首鼠兩端的司馬懿,一切都在諸葛亮算計中的司馬懿。

他沒什麽大本事,就這麽一點出息。僅此而已。這樣的發現幾乎讓司馬懿抓狂。

讓他落淚。在沒人的時候,悄悄落淚。

不折騰

諸葛亮站在了後主劉禪面前。

諸葛亮:你找我?

劉禪:對。

諸葛亮:錯。

劉禪:什麽錯?

諸葛亮:不是你找,其他人找。

劉禪:……

諸葛亮:你,不該找的。

劉禪:是嗎?

諸葛亮:在一個錯誤的時間用一個錯誤的方式找我回來,結果只能是三個字。

劉禪:哪三個?

諸葛亮:上一當。

劉禪:有人說你聯結魏國。

諸葛亮:人言可畏。

劉禪:有人說你陰謀奪權。

諸葛亮:眾口鑠金。

劉禪:你……問心無愧?

諸葛亮:沒有。

劉禪:怎麽講?

諸葛亮:心是問不出來了,要感受。

劉禪:我嘗試過感受,但是,感受不到你的心。

諸葛亮:再感受一下。

劉禪:……

諸葛亮:感受到了嗎?

劉禪:感受到了。

諸葛亮:怎樣?

劉禪:罪該萬死。

諸葛亮:你說我?

劉禪:不,那些造謠的人。

劉禪終於醒悟過來——這一切都是苟安惹的禍。但很可惜,這是一次遲到的醒悟。不僅苟安已逃到魏國去了,最重要的是機會失去了。

諸葛亮的機會失去了。

蜀軍的機會失去了。

他的機會也失去了。

相信一個人,可以得到一切;懷疑一個人,可以失去一切。這是劉禪的教訓。

也是世上很多人的教訓。只是有些人吸取,有些人不吸取罷了。

諸葛亮只得從頭再來。別人的教訓要自己來付出代價,這是他的無奈。建興九年春二月,諸葛亮再次出師伐魏。接招的那個人依然是司馬懿。

這一次戰爭竟然是上次戰爭的翻版:諸葛亮沒有敗在戰場之上,卻敗在戰場之外;沒有敗在司馬懿手裏,依舊敗在自己人手裏。

搗鬼的那個人是李嚴。

正當蜀兵在諸葛亮的設計下,殺得雍、涼兵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之時,李嚴給他寫來這樣一封信:

“近聞東吳令人入洛陽,與魏連和;魏令吳取蜀,幸吳尚未起兵。今嚴探知消息,伏望丞相,早作良圖。”

毫無疑問,這是晴天霹靂。如果吳魏聯合,蜀國將難以自保。諸葛亮趕忙撤兵回成都,準備與劉禪共商退敵之計。

卻是子虛烏有。

李嚴提供的消息是子虛烏有。李嚴之所以編造這麽個消息只是為了逃避他軍糧運輸遲緩的責任,以騙過諸葛亮。

更可惡的是,李嚴一方面騙諸葛亮回師,一方面還對後主劉禪說,我早已備下軍糧,正準備運到丞相軍前,卻不知丞相為什麽忽然班師?

見過傻的,沒見過如此傻的;見過無恥的,沒見過如此無恥的。

李嚴如此沒有技術含量的騙術很快就暴露了。但最痛苦的人還是諸葛亮。

他這才知道,自己的對手原來不是司馬懿,而是身邊的一個個小人、鳥人。

他們不自量力與自己鬥,以為可以瞞天過海,卻只是浪費時間。

浪費自己的時間,也浪費他人的時間。

特別是諸葛亮的時間。

時間是什麽?時間就是勝利,是一個人生命價值之所在。所以建興九年對諸葛亮來說終究是碌碌無為的一年。雖然這一年,張郃死了,死於他的計謀之下,但這不是諸葛亮想要的。

他想要的是終結戰爭。以他的智慧主動終結戰爭,而不是被身邊無關緊要的人一次次打攪。

諸葛亮希望,不要再有下一次。因為他的生命經不起等待。

就像很多人的生命經不起折騰一樣,大家要不折騰,向前走,去擺平一個又一個問題。

擺平一個又一個人。

那些應該被擺平的人。

三年之後,諸葛亮再次從頭再來。

這是建興十二年的春天,這個春天,是充滿希望的春天。諸葛亮希望,這一次的對手只是司馬懿,不是別人。特別是他身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