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埋單(第4/5頁)

所以這樣的時候,要麽是將對方的手拿開,讓他聽見聲音;要麽不置一詞,不做無用功。司馬懿選擇了後者。

因為他認為曹休不可救藥,除了死亡能拯救他以外。

曹休死後,司馬懿韜光養晦,不再言戰,也不再請戰。便有同僚笑他是膽小鬼。司馬懿意味深長地笑笑,依然不再言戰,也不再請戰。

只是在心裏,他悄悄瞄準了一個對手——諸葛亮。

司馬懿以為,他真正的對手一直是諸葛亮。這是個能與他心靈直接對話的人。他們的智慧差不多是可以平等交鋒的。諸葛亮雖然也一直在韜光養晦,但復出已是指日可待。

因為魏國新敗,傻瓜也知道,蜀國的機會來了。諸葛亮不可能不蠢蠢欲動。

諸葛亮沒有蠢蠢欲動,陸遜卻蠢蠢欲動了。他向孫權建議說,現如今曹休大敗,魏國已是驚弓之鳥。如果我們此時聯絡西蜀,兩面夾擊魏國,魏國將很快死翹翹。

孫權不知道魏國能不能很快地死翹翹,但他明白一點,夾擊魏國,夾比不夾要好。

這既可以顯出東吳的威風,也能在西蜀面前擺一擺老大的架子。

機會難得。

機會難得啊。

很快,吳蜀聯盟就形成了。諸葛亮受命起三十萬精兵,命令魏延總督前部先鋒,直奔陳倉道口而來。

但是陳倉是郝昭的陳倉。郝昭這個人不會進攻,只會防守。就像這個世界上的很多人,一生只守不攻,最後卻也能碩果累累。

秘訣就在於沒有破綻。每一次防守都滴水不漏,令對手撿不到半點便宜。

所以最好的進攻其實就是最嚴密的防守。付出的代價最小,得到的收獲最大。

諸葛亮無計可施。

毫無疑問,他是懊惱的。倒不是郝昭的智商有多高,關鍵是這個人不貪,不貿然出擊。

不貪的人不容易上鉤,也就不給他人以機會。

所以諸葛亮無可奈何。

姜維以為,要另辟蹊徑。

撞了南墻不回頭不對,回頭也不對,最好的辦法是轉頭尋找。

尋找一個可以穿越的方向。

他找到了。

曹真。

野心勃勃的曹真。

立功心切的曹真。

在上一次戰役中,他是慘敗而回,功勞只屬於司馬懿一人。這一次,他要鹹魚翻身。

所以,面對姜維派來的密使,他如獲至寶。

的確是有一件非常珍貴的寶貝。

一封信。密使交給他一封信,姜維親筆寫的密信。信是這樣寫的:

“罪將姜維百拜,書呈大都督曹麾下:維念世食魏祿,忝守邊城;叨竊厚恩,無門補報。昨日誤遭諸葛亮之計,陷身於巔崖之中。思念舊國,何日忘之!今幸蜀兵西出,諸葛亮甚不相疑。賴都督親提大兵而來:如遇敵人,可以詐敗;維當在後,以舉火為號,先燒蜀人糧草,卻以大兵翻身掩之,則諸葛亮可擒也。非敢立功報國,實欲自贖前罪。倘蒙照察,速賜來命。”

這樣的信當然有著很大的不確定性。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信與不信,只在一念間。

曹真選擇了相信。

事實上,並沒有更多的證據證明姜維反水的誠意,只是曹真自己說服了自己——萬一姜維信中所說之事是真的,我就立頭功了。

毫無疑問,這樣的頭功是曹真極其需要的。他需要一個機會把司馬懿比下去。哪怕機會的背後是陷阱。

曹真心動了。在貪念之下,配合姜維的行動計劃,讓他將自己的隊伍帶進蜀軍的伏擊圈。

不錯,火的確燒起來了。蜀兵背後火起,喊聲不絕。但他們燒的不是蜀人糧草,而是魏兵的身家性命。在這場事先策劃好的真真假假的伏擊戰中,曹真發現自己成了一場陰謀的被利用者,而他手下大將費耀則代替他成了犧牲品。

與此同時,諸葛亮連夜帶領大部隊直出祁山,占領了戰略制高點。

他們終於繞過陳倉,有所作為。

諸葛亮有所作為,孫權也要有所作為。

他當皇帝了。

在韜光養晦很多年後,孫權終於想通一個道理,世上事名正則言順。別人當皇帝自己不當皇帝,很多事就不好辦。比如外交關系怎麽建立。人家是堂堂正正的國家,一上來就是大使級外交關系,自己東吳地區,臣服魏國,最多搞個辦事處,再不獨立,弄不好就成它的殖民地了。

便獨立。

在黃武八年的夏四月丙寅日,孫權於武昌南郊築壇稱帝。改年號為黃龍元年。不僅自己當皇帝,還追任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讓老爺子在九泉之下也過一把皇帝癮。

當然當皇帝不僅僅是為了過癮,最主要的是可以名正言順地去搶天下、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