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埋單(第2/5頁)

司馬懿當然想到了會有這樣一種可能性的存在,只是他不敢賭,賭諸葛亮會使出空城計。

因為他不是別人,是諸葛亮。

一生謹慎的諸葛亮。

諸葛亮卻偏偏使了出來。

因為諸葛亮以為,一個一生不敢弄險的人突然弄一次險其實是最安全的。不僅自己會覺得不可思議,對手也會覺得不可思議。

特別是和他一樣謹慎的對手。

將心比心,人同此心。

所以這樣的歷史時刻,畢竟不是在玩腦筋急轉彎,司馬懿注定要繞城而走,不敢破城而入。

這是人性的弱點。諸葛亮抓住了,並利用了它。僅此而已。

但司馬懿很快就後悔了。在帶兵遠去之後,他突然產生了回去再看個究竟的沖動。

這也是謹慎之人的性格特征。

懷疑一切,甚至懷疑自己剛剛做出的決定,每行一步都首鼠兩端,不敢大刀闊斧。

司馬懿就是這樣。

諸葛亮料到司馬懿會這樣,所以在他回來之前,趕緊趁這個時間差撤走了。

司馬懿看到了一個空城。

很多這一歷史事件的旁觀者告訴他本來就是一個空城,只是讓人誤以為不是空城,所以才演了這麽一出戲。

司馬懿那叫一個追悔莫及。

他這才知道,在戰爭中,有時真正的敵人不是對手,而是自己。戰勝自我比戰勝對手更難。一旦超越了自我,對手也就不在話下了。

司馬懿第一次承認,自己被自己打敗了。

諸葛亮死裏逃生,卻沒有一絲欣喜。

說到底他也一樣是敗了,敗給自己,敗給自己的一次輕率決定。

超越自己,真的很難。因為這樣的活不是一般人可以幹的,是超人幹的。

所以,面對五花大綁、跪倒在他面前的馬謖,諸葛亮沒有憤怒,只有憐憫。

像憐憫自己一樣,憐憫馬謖。

這個人,本來可以不出頭,不冒險,不負責的,就像很多碌碌無為的人那樣,守著中庸之道過平庸的一生。

但卻要挑戰自己,到最後不能超越自己,所以敗了。

敗給自己的蠢蠢欲動、冒險沖動。

而諸葛亮也連帶著敗了,敗於自己的輕信。以為人間真的有奇跡,以為他可以力挽狂瀾。

說到底都是俗人一個,雖然很多時候他被稱為神人。

接下來該怎麽辦?諸葛亮首鼠兩端。

馬謖是立了軍令狀的,如此敗績,不殺不足以明軍紀。

可他呢?他的罪過比馬謖小嗎?用人不察比庸才更加令人無法容忍,造成的危險也更大——馬謖是別無選擇,諸葛亮其實還有選擇的自由。

所以馬謖要是可殺,他也可殺。

卻是殺不得。

北伐還在半路上,雖然有了挫折,面臨一個拐點,卻還可以有所作為。靠什麽作為,還得靠人,哪怕是犯了錯誤的人。

就像參軍蔣琬勸他的那樣:“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謀之臣,豈不可惜乎?”

再一個,關於軍令狀的事。軍令狀雖然不能兒戲,可沒有立軍令狀的人就可以安然無恙、問心無愧了嗎?在諸葛亮心裏,他其實早為自己立下了一份無形的軍令狀——一個人,要是對自己的歷史負責,就要時時刻刻在心頭懸一把刀。不能苟且,不能以難得糊塗為由不了了之。

但是,到最後,諸葛亮還是殺了馬謖,同時也在心裏殺了一遍自己:他上書後主,請求自貶三等。在上後主劉禪書中,諸葛亮批評自己“臣本庸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檢討不可謂不深刻,自責不可謂不狠。

馬謖死了。

在他三十九歲的時候死了。這是建興六年的夏五月。這個夏天,是熱死人的夏天。很多人犯了錯誤。很多人死於自己犯下的錯誤。

諸葛亮哭得眼淚一把鼻涕一把。都說四十不惑,馬謖才三十九歲,惑一下其實也未嘗不可,卻要付出生命的代價,這其中,他有責任啊。他諸葛亮是早過了四十的人,卻依舊困惑,看來做人,是要一直惑下去了。

當然,諸葛亮的痛哭流涕,半為馬謖半為劉備。因為劉備在白帝城去世之前曾經跟他有過這樣的政治交代,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卻一直不以為然,以至於有了今日之驗。一個人,總是在事實證明他錯的時候才承認自己的錯誤,諸葛亮聰明如斯,也不能免俗,所以他真是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啊!

餡餅還是鐵餅

世上事了猶未了。所謂東邊日出西邊雨,哪有個完呢。

蜀魏一番爭鬥後,諸葛亮回撤漢中,休養生息,以待將來。魏國則封郝昭為鎮西將軍,把守陳倉道口,以防諸葛亮突然暗度陳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