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對手(第2/5頁)

蜀軍勝利了。

這樣的勝利對曹真來說毫無疑問是致命的。他的兩個先鋒死了。他的兵們也死得差不多了。更要命的是友軍——西羌鐵車兵幾乎全軍覆沒。

他只得承認失敗,給魏主曹睿寫信,要求再發援兵。

曹睿沒有給他援兵,因為曹真沒有給他希望。

勝利的希望。

或者說可能勝利的希望。

這個世界其實就是這樣,想得到什麽,必須先給予什麽。如果你什麽都沒有,起碼你得給人希望。

讓別人相信,你還有未來。

所以說到底,這個世界是給有未來、有希望的人準備的。

不是給曹真準備的。

作為敗軍之將,他已經over了。

寂寞嘴邊的一條魚

曹睿也不知道自己還有沒有希望,或者說未來。

很多時候,他是把希望和未來放在其他人身上,放在那些信誓旦旦為他保家衛國的人身上,但是現在他才知道,未來只在自己身上。

自己有未來,魏國才有未來。

關於這個道理,不僅曹睿明白了,華歆也明白了。

華歆建議曹睿禦駕親征,如此才能使將士們人人用命,才能擋住諸葛亮銳不可當的攻勢。

曹睿聽了,不置可否。因為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諸葛亮的對手。

他的職業是皇帝,諸葛亮現在的職業是丞相兼大將軍。皇帝跟將軍較量,究竟會鹿死誰手呢?曹睿不好判斷。

重要的是面子上不好看。他打贏了(如果有這個可能的話)那沒什麽,要是打輸了(很有可能),他以後還怎麽混?

最主要的是沒有以後了,只有永恒。就像無數的先烈一樣,永恒地在地下長眠。

所以曹睿無比幽怨地看一眼華歆,覺得他真不懂自己的心。

那一顆容易受傷的心。

太傅鐘繇比較理解曹睿的幽怨。這事實上是他做到太傅這個職務的重要原因。

察言觀色,設身處地。

這八個字在太傅鐘繇看來並不是貶義詞,而是褒義詞。

說明會做人。會做一個有心人。

很多人做人很失敗是因為他們心裏只有自己,沒有他人。

從不察言觀色,從不設身處地。結果你不把別人當人,別人也不把你當人。

特別是那些能夠決定你命運的人。

鐘繇總結:這樣的人很自私,心裏只有自己。而一個心裏只有自己的人注定將失去自己。在鐘繇看來,這是世事的辯證法。

太傅鐘繇建議,皇帝禦駕親征是可以的,但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還需要一個將軍去沖鋒陷陣,如此才能確保皇帝的人身安全。

曹睿心裏輕嘆:瞧瞧,這才是會說話的主。知道我需要什麽。

只是曹睿不知道,現在還有哪個將軍敢去沖鋒陷陣、為國捐軀?他不相信,魏國還有這樣的人存在。

太傅鐘繇也不相信在這滿朝文武中存在這樣的異數。他要推薦的那個人不在朝中,在朝外。

準確地說是在宛城。

司馬懿。

司馬懿此前被趕回老家吃老米飯後,一直在宛城閑住。

每天,他的主要工作就是釣魚。在宛城的護城河邊,司馬懿一釣就是一天。

只是他從來沒有釣上一條魚。因為護城河裏沒有魚。

很多人勸他換個地方釣,司馬懿搖頭:你知道我釣什麽嗎?

魚啊。

錯,寂寞。

便繼續釣,釣他的寂寞,難與人言的寂寞。

的確,在這偌大的宛城,司馬懿是寂寞的,與其說是他釣魚,不如說是寂寞釣他。

司馬懿是寂寞嘴邊的一條魚,不知道什麽時候,他就會上鉤,被寂寞吞噬。

就像我們中間的很多人,對抗孤獨的生活比對抗貧窮的生活更加難以承受,是因為沒有給自己一個希望,有目標地活下去的希望。

在世界都拋棄了自己的情況下,自己不拋棄自己。

司馬懿現在就是這樣。他相信希望還會再來,來到宛城,還他一個金戈鐵馬的舞台或者說戰場。

這是司馬懿繼續活下去的動力。

直到這一天,魏主特使不期而至,帶給他重出江湖的消息——驃騎大將軍司馬懿官復原職,並加為平西都督,目標是——消滅蜀軍。

司馬懿披掛上陣了。他丟掉了手裏的漁竿,不再與寂寞為敵。

他現在的敵人是諸葛亮。大名鼎鼎的諸葛亮。

溫柔地殺你

歷史有時平鋪直敘,有時曲徑通幽。

在司馬懿與諸葛亮即將對抗的關鍵時刻,出現了一個人。

孟達。

孟達本來是蜀國的將軍,後來降魏,鎮守上庸、金城等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