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讓每一個人都誤解你(第4/5頁)

他現在就被政治搞了。

從漢臣搖身一變為魏臣,首先自己就政治不正確。當然可以用“順天者昌、逆天者亡”的道理安慰自己,但這個可以自慰,不能慰人。

特別是諸葛亮這樣的人。

更要命的是在兩軍對壘之時,他的品質受到諸葛亮的如此質疑和嘲諷,這讓他今後還怎麽混?

畢竟是老同志,要面子啊……

只是王朗很快明白,自己沒有以後了。

因為他死了。

羞愧而死。也是氣死的。他氣滿胸膛,隨即意義不明地大叫一聲,就撞死於馬下,從而結束了他意義不明的一生。

這場戰爭就這樣詭異地開場了。

一個雄心勃勃的老人想舌退萬人,結果卻只退出了一人。

他自己。

毫無疑問,這從一個側面論證了一條哲理:技不如人害死人。當然,要說得更通俗一點,也可以這麽說——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王朗就將一切都還回去了。名譽、政治生命和肉體的生命。

但是,戰爭繼續。

曹真突然得到了靈感。戰爭靈感。

王朗之死是不是可以被利用一下呢?這也許是這個老頭死後的唯一價值了。

有些人是死了才有價值的。生前滔滔萬言,不如死後的不發一言。世事的辯證法就在這裏。

曹真開始治喪,為王朗之死成立了高級別的治喪委員會,他自己親任主任委員。全軍解甲哀悼,做痛不欲生狀,做無心言戰狀。

當然這一切都是做給諸葛亮看的,目的是引他來劫寨。這就是王朗之死的價值。

與此同時,曹真秘密部署,分兵四路:兩路兵從山間小路,乘虛去劫蜀寨;兩路兵伏於寨外,一旦蜀軍來襲,就沖出來左右擊之。

現在,誘餌做好了,鉤子也做好了,就等著諸葛亮上鉤。那麽,諸葛亮會上鉤嗎?

防得住嗎

諸葛亮果然上鉤了。他找來趙雲、魏延,令他們各引本部軍馬去劫魏寨。

諸葛亮下這道命令時一副深謀遠慮的樣子,仿佛窺破天機。這讓魏延很是不以為然。

因為魏延看出來了,看出了真正的天機之所在。他提醒諸葛亮說,曹真在作秀呢,他如此大張旗鼓地治喪,一定是希望我們乘喪劫寨。他豈能不防?

諸葛亮笑道:他防得住嗎?

一語道破天機。

魏延愣住了,感覺這句話真是有深意存焉。人世間的事無非是“攻防”二字。攻者以為無往不勝,防者以為盡在彀中,都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別人。

攻,真能攻得下嗎?

防,真能防得住嗎?

一切需要檢驗,更需要智慧。你的智慧不用太高,只要比對手高一點點就可以了。但是曹真的智慧會比諸葛亮高一點嗎?這個……那個……

答案不言自明。

魏延的困惑也正在這裏。諸葛亮這樣一個聰明人,也看出了曹真的布局,為什麽還往他設的口袋裏鉆呢?

這叫將計就計。

諸葛亮給魏延答疑解惑。他說,曹真誘我們去劫寨,這個地球人都知道。我們不去劫,對不起他的良苦用心。所以該劫不劫也不對。那怎麽劫呢?應該這麽劫——在他的埋伏圈外再設埋伏。曹真想要甕中捉鱉,我們呢,則來個內外夾攻,以優勢兵力摧毀他的埋伏圈!

魏延現在全明白了。

他甚至以為這場戰爭可以不用打了。因為不可能再有什麽意外,除了按照諸葛亮設想的方案去走。

第一次,魏延感覺戰爭的樂趣不在宏大的場面之上,而在運籌帷幄之中。

這是一個謀士的光榮。真正的謀士會像預言家一樣,清晰地說出未來的事實。而交戰雙方特別是那些真刀真槍沖殺的兵士們,只不過是謀士心中的棋子罷了。

他們雖然動作生猛,做你死我活狀,卻只是在實現謀士的意圖而已。具體到這一場戰爭,就是實現諸葛亮和曹真的意圖。

誰勝誰敗?一目了然。

果然世事無懸念。

曹真敗了。慘敗。

一場事先策劃的伏擊戰打下來,魏兵敗走十多裏,魏將死傷者極多。

而蜀兵則大獲全勝。

這說明曹真的智慧比諸葛亮差的不是一點點。

人生的路啊,到底該怎麽走?曹真陷入了痛苦的思考。

郭淮以為,人生的路不是走出來的,而是退出來的。向前走不下去了,那就倒退著走,就又是一條路。

當然有些人是退無可退,前路、退路都被堵死,還怎麽走?

對於這樣一種狀況,郭淮的建議是橫著走。

就像現在的魏兵,被打得七零八落,再打肯定沒有勝算,退回洛陽也不可能,所謂進退兩難,可要是橫著走,聯絡西羌呢?那是不是可以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