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讓每一個人都誤解你(第2/5頁)

很有“天下賢者,舍你其誰”的意思。

便在一起。

緊緊地在一起。

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兩人不離不棄。

各懷鬼胎

雖然小有所成,革命的道路卻還是相當漫長。

天水、上邽都還在敵人手裏。

不過在姜維看來,這都不是問題。

不錯,城是不變的,千百年不變,可守城的人卻是變化的。沒有誰會是一座城池永遠的守護神。他們走馬燈式地旋上旋下,以為可以占據舞台中心,永遠放歌;以為人和城在一起就像鞋和腳在一起一樣,天經地義,如影隨形。

卻不知道人是有欲望的,而城池無欲。

無欲則剛。

有欲則柔。

就像天水城中的兩個人——尹賞、梁緒,與姜維交情深厚。現在姜維歸順了諸葛亮,尹賞、梁緒還有心思守城嗎?

有欲則柔。有欲則柔呀。

姜維便給他們寫信,寫了兩封密信,拴在箭上,然後縱馬城下,一揚手射入城中。

這是兩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密信,是欲使天水城內亂的密信。姜維相信,只要尹賞、梁緒看了信以後,一定會行動起來的。因為他們是朋友,是兄弟。他們的心是柔軟的——一個人的心只要是柔軟的,那就有無限可能。

但是很遺憾,尹賞、梁緒沒有看到信。

信被城上的警衛員撿到後交給了馬遵。馬遵從頭到尾把這兩封密信看了。

這是人生的誤會時刻。人生其實是有很多誤會的。有些誤會可以制造愛情,有些誤會可以導致分手,有些誤會可以令人反目成仇,有些誤會可以化解恩怨,甚至有些誤會可以家破人亡。這是誤會的力量或者說可怕之處,它從一個側面說明溝通是如何的重要。

馬遵當然不會直接找這兩個當事人溝通。他找了夏侯楙。

得出的結論是:這兩個鳥人與姜維勾結,欲為內應,必須盡早除之。

但是晚了。走漏了風聲。

尹賞、梁緒在命懸一線的緊急時刻毅然決定,反水。

城門被打開了。城外的蜀軍沖進來了。夏侯楙、馬遵夾著尾巴逃跑了。梁緒、尹賞迎接孔明入城了。

這裏的天一下子成了蜀軍的天。不妨這麽說,這是選擇的勝利。

尹賞、梁緒選擇了反水,挽救了自己的命運。

姜維選擇了尹賞、梁緒這兩個人做突破口,改變了一座城的命運。

諸葛亮選擇了姜維,改變了姜維的命運,也使整個戰局大為改觀。繼天水輕易到手之後,上邽也是手到擒來。

並且不費一槍一彈——上邽守將是梁緒的弟弟梁虔。哥哥棄暗投明了,弟弟也不好意思一條道走到黑。

如是,諸葛亮三城盡得,名聲大振,所謂遠近州郡,望風歸降。他隨後整頓軍馬,盡舉漢中之兵,前出祁山,兵臨渭水之西,目標直指洛陽。

北伐戰爭進入了最關鍵的時刻。

這是魏國的太和元年,國家卻不太平祥和。

夏侯楙駙馬連失三城,慌不擇路之下竟然逃竄到羌中去了。這是國恥啊。

駙馬也是要講政治的,駙馬尤其要講政治。曹睿簡直無語了。

但是曹睿真正的心焦之處還不在於夏侯楙駙馬不講政治,而在於諸葛亮無往而不勝。

世界上有無往不勝的人嗎?沒有。任何一個人,他可以勝N次,但必定在第N+1次時失敗。這是為人類戰爭史所證明了的。

諸葛亮也必定在第N+1次時失敗。只是曹睿不知道,哪一次才是諸葛亮的第N+1次。

他等不起了。洛陽已是岌岌可危,曹睿需要一次明確的勝利來使自己轉危為安。

這個願望很樸素,很善良,但是……很過分。

因為沒有人可以充當對手。諸葛亮的對手。能打敗諸葛亮的對手。

所以朝會之時,一片鴉雀無聲。

這裏的朝會靜悄悄。

只有呼吸聲。

曹睿自己的呼吸聲。

的確是這樣。當這個世界過分安靜時,我們能聽到的唯一聲音就是自己的呼吸聲。

曹睿當然還想聽到更多,所以他不滿地發問了:“誰可為朕退蜀兵耶?”

“誰可為朕退蜀兵耶?”

“誰可為朕退蜀兵耶?”

一連問了三聲。

一連問了三聲的結果是鴉雀無聲。

這裏的朝會靜悄悄。

好像沒有人存在。

直到過了很久,有一個老者終於顫巍巍地發聲。司徒王朗。

司徒王朗已經是七十六歲的人了。

一般來說,一個七十多歲的人是不可能再有什麽作為的。司徒王朗也不想有所作為,畢竟不是廉頗,老了老了還能舞刀弄槍的,不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