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等待一種可能(第3/5頁)

時間。

時間已經來不及了。

當馬良千裏迢迢地入川,氣喘籲籲地將七百裏連營圖交到他手上時,諸葛亮就黯然明白,一切都已錯過。在人間,有些事可以有解釋、補救的機會,有些事卻沒有。它只能讓你看到殘酷的結局卻無能為力。這是人生的一種悲涼。

但是,諸葛亮還是有過人之處的。

不錯,有些事沒有解釋、補救的機會,可預先看到結局也是一種能力。就像曹丕預先“看”到陸遜必勝、劉備必敗一樣,諸葛亮也看到了這一點。

諸葛亮不僅“看”到這一點,他甚至看到了曹丕看不到的結局——陸遜不敢追擊劉備,因為他要提防“魏兵襲其後”。這是陸遜應有的計謀反應,只是曹丕忽視了這一點。

曹丕總以為自己比其他人都聰明,所以他會做出“陸遜如果取勝,一定會帶領吳兵去取西川”的判斷。正是在這一點上,他和諸葛亮大相徑庭。

兩人的智慧高下立判。

當然諸葛亮的智慧不僅於此。在對這場戰爭未來的判斷中,諸葛亮還做出了兩大重要判斷。一是漢朝氣數休矣!

漢朝玩完了。漢朝早就玩完了,在漢獻帝被曹丕趕走之後。不過諸葛亮在這裏感嘆的不是漢獻帝而是劉備。劉備是漢朝最具重量級的拯救者,此次傾全力一擊卻大敗而歸的話,漢朝將不再有鹹魚翻身的可能。

二是劉備會敗走白帝城。

白帝城在這裏毫無疑問會成為歷史的一個拐點,也是三國時代的僵持點,甚至可能成為劉備的人生歸宿。諸葛亮在這裏清晰地點出這個地名,毫無疑問是一個智者的判斷。

對未來準確而悲涼的判斷。

只是所有這些種種,劉備都不知道,馬良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只負責傳達信息,從一個地點跑到另一個地點,做歷史的穿針引線者,而不是心領神會者。智者自知之,混沌者混沌之。涇渭從來分明,玄機從來無語。

一切卻都發生了。

天很黑。正是初更時分,火卻起來了。

這是鋪天蓋地的火,在劉備的七百裏連營中熊熊燃燒。

很多人死了。史書上說“先主遙望遍野火光不絕,死屍重疊,塞江而下”。那情景不叫慘,叫很慘。

劉備這才知道,火原來是人世間最可怕的力量。特別是欲火。

不錯,眼前這火不是自然之火,卻是人的欲火點燃的。這欲火裏,有陸遜的野心,也有他劉備的自大。

什麽時候開始,他成了像曹操一樣的人,唯我獨尊,目空一切?

劉備淚如雨下。

這時,他只能再次選擇逃跑。

劉跑跑。

雖然他很想將這樣的逃跑比作撤退,或者叫戰略大轉移,但是殘酷的事實告訴他,叫什麽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人都死光光了。

七十萬人馬只剩下一百多人跟著他逃入白帝城。這時的劉備也終於明白,隱者李意為什麽會在他面前用紙筆畫了一人掘土埋他,上寫一大“白”字。原來這個“白”字,就是白帝城的“白”,而他將困於此地,甚至喪身於此。

歷史的迷局開始清晰起來,但一切都晚了。三國歷史上死傷近百萬的三大戰役就此落下帷幕。它們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這一次的彝陵之戰。

三大戰役沉重地打擊了三個人:袁紹、曹操和劉備。如果說官渡之戰後導致袁紹一蹶不振,那麽赤壁之戰後的曹操失去的是統一中國的基礎和可能。

特別是自信心。

至於彝陵之戰,劉備失去的更多。

因為他什麽都沒了,包括自己的生命。

當然這個要等一下再說,畢竟現在另一個人還箭在弦上——陸遜。

勝利來得毫無懸念,有懸念的是要不要將革命進行到底,宜將剩勇追劉備?

很多手下都蠢蠢欲動,勸陸遜打到白帝城去。

但陸遜總在眾人說“是”的時候說“不”。這是他有別於一般人的地方。

也是他的人生有別於一般人的地方。

有兩個考慮。一個是他如果孤軍深入西川,將直接與諸葛亮較量,這個是他不願意面對的。

不錯,他是智者,可諸葛亮是更大的智者。對智者來說,不與更大的智者直接交鋒是一種生存本能。所以他要急流勇退。

另一個考慮是擔心曹丕趁火打劫。曹丕這個人很多時候像曹操,奸詐、狠毒,有便宜就占。

所以陸遜思前想後的結果是,急流勇退。

人生其實就應該急流勇退。急流勇退了才知道陰晴圓缺,知道不圓滿處才是圓滿,否則大浪滔天,隨波逐流的話將會死無葬身之地。

笨還出來混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