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無奈(第4/4頁)

劉備讓孫權把脖子洗幹凈了等他來砍……呵呵,劉備第一次讓世人覺出了他的狠勁和幽默。

復雜的是眼光

張昭懷疑一切。

一個懷疑一切的人其實是高智商者。對世界質疑,首先需要的是智慧。

但張昭懷疑的不是世界,而是懷疑本身。一個人懷疑世界沒什麽,一個人如果連懷疑本身都懷疑了,那他的懷疑可謂登峰造極。

張昭就是這樣一個人。

現在,他懷疑上了諸葛瑾。

為什麽在這關鍵的時刻,諸葛瑾要去見劉備。他見的是劉備嗎?錯!他見的是自己的前程。

張昭以為,諸葛瑾知道蜀兵勢大,所以假借請和為理由,試圖背吳入蜀。張昭斷定,諸葛瑾此去是一定不會回來的。

但孫權以為,未必。因為看一個人是走是留,不僅僅要看當前的情勢,更要看歷史。

從歷史上看,諸葛瑾同志是久經考驗的忠誠的東吳衛士,生是東吳的人,死是東吳的死人。當年諸葛亮來東吳,孫權曾想讓諸葛瑾留住他,諸葛瑾卻說了這樣一句話:弟已事玄德,義無二心;弟之不留,猶瑾之不往。很有各為其主的意思。

所以現如今,諸葛瑾肯定不會降蜀。孫權有這個自信。

張昭也有同樣的自信,賭諸葛瑾一去不回頭。

人世間多少人一去不回頭,多少事一去不回頭。張昭沒有見過永遠留在頭頂上的太陽,永遠停在眼前不走的河流。一切都是運動的,一切都會消失。張昭不相信,人世間有永遠的忠誠。

毫無理由的忠誠。

就像當年曹操來攻赤壁,他帶頭哭著喊著要投降一樣,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但是,諸葛瑾回來了。落魄地回來了。

他站在孫權和張昭面前,一無所獲的表情。

張昭不明白,為什麽一個人一無所獲還會回來。但是孫權卻明白,正因為諸葛瑾一無所獲,所以才會回來。

每個人的需求不一樣。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但事實卻只有一個。

就像他和張昭對諸葛瑾的看法截然相反,諸葛瑾卻注定會回來一樣,人世間的道理有時就簡單得如同1+1=2一樣,並不復雜。

復雜的是眼光。看待世界的眼光。

問題如故。

危機如故。

江東大兵壓境,諸葛瑾空手而歸。

當然嚴格來說,也不是空手而歸。而是帶回來一句話。

洗頸就戮。

把脖子洗幹凈了等待砍伐。

這樣可怕的場景想象毫無疑問讓孫權憂心如焚——這個劉備,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如今也敢說這樣硬氣的話了。

如之奈何。

如之奈何啊。

有那麽一瞬間,孫權感覺自己變成了劉備。寄人籬下時的劉備。

他需要破解之道。

趙咨給他提供了破解之道。趙咨是中大夫。有兩個特長。

一是口才好;二是不怕死。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口才好,也有很多人不怕死。但二者兼備的,不多。

趙咨算一個。

趙咨的想法是,往許都走一趟,面見曹丕,陳說利害,使他襲漢中,如此,則江東之危解矣。

這叫圍魏救趙計的三國版。

孫權不置可否,憂慮依舊。這樣的時代,不是和這個聯合,就是和那個聯合,為的就是能夠活下去,卑微地活下去。這樣的發現讓孫權心酸。

什麽時候開始,自己變成魚腩,任人擺布了?就像這個世界上很多碌碌無為的人,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只能承受加忍受一樣,孫權驚恐地發現,自己泯然眾人矣。

卻只能讓趙咨走。

因為別無選擇。

人生的困境其實就是別無選擇。表面上看,選擇多多,但其實很多選擇都是偽選擇。以為可以挑肥揀瘦,偏偏剩下的都屬於你——剩下的都是歪瓜裂棗,你愛挑不挑,再挑也挑不出好來。

挑不出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