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無奈(第2/4頁)

這一年,張飛五十五歲。這個使了大半輩子丈八點鋼矛的人,有過張揚的歷史,但很遺憾,這樣的張揚從此不在了。但是收獲也有的——他成全了範疆、張達二人,讓他們二人青史留名。

這就是跟著大人物混的好處——混著混著,一不留神就出名了。

哪怕是臭名、惡名。

範疆、張達一生做了那麽多上不了台面的小事,都不及黑夜裏動刀子來得有分量。所以說人生的路很長,最關鍵的也就那麽幾步。邁對了千古流芳,邁錯了遺臭萬年。總之要邁出去。勇敢地邁出去。

現在,曹操死了,關羽死了,張飛死了,還剩下劉備、孫權、諸葛亮在那兒苦苦支撐。三國的歷史走到這兒,算是一個拐點了。

拐點之後,只有寂寞。

歷史迷局

劉備茫然了。

他的身後,有七十五萬大軍,他的前方,有章武元年七月丙寅日這個日子在等著他。

這是原計劃決定出師的日子。

只是現在,張飛不在了。他不知道自己還要不要前行。

前行之後還能不能回來。

桃園三結義,如今只一人。沒有了關羽和張飛的劉備是孤獨的。因為在他此後的字典裏,再無“兄弟”二字。

便哭泣。

放聲大哭,昏厥於地。如是者三。

一支整裝待發的隊伍,一個哭哭啼啼的主帥,構成了歷史現場的詭異場景。

軍官馬良害怕了,說:“主上親統大兵伐吳,終日號泣,於軍不利。”劉備當然知道自己哭哭啼啼很不像話。但是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更何況劉備哭的不是眼淚,也不是傷心,而是寂寞。

這是亂世中的寂寞。是對身世不安的寂寞。沒有人可以保證明天會更好。

包括他劉備。

便問道於隱者。傳說中真正的隱者能看破紅塵,知輪回因果。

青城山。

成都的青城山。

高高的青城山。

有隱者存焉的青城山。

劉備想見一個人。

李意。

李意是青城山的隱者。他在此間寂寞很多年了。

為的就是等待。等待告訴劉備一個答案。

不錯,很多人的一生其實就是等待,等待得到別人一個答案,或者告訴別人一個答案。

這是人世間的一種傳遞。它構成了蕓蕓眾生的生活態度與生活目的。在給與受之間,完成交接,完成傳奇。

劉備沒有親自跑到青城山去見李意。雖然傳說中此老已經三百多歲,能知人之生死吉兇,能曉世間花開花落,但劉備親自跑去巴巴求見的人只有諸葛亮。李意是傳說中的人物。劉備現在又貴為皇帝,自然不能屈駕以求。

李意跑去見他。

作為隱者,特別是一個著名隱者,李意其實也不輕易見人的。特別是跑出去見人。

他來是要告訴劉備一件事。一件與未來有關的事。

李意在劉備面前用紙筆畫了四十多張兵馬器械,畫完後又一一扯碎。接著又畫一個大人仰臥在地上,旁邊有一人掘土埋他,上寫一大“白”字。

做完這一切之後李意不發一言,飄然離去。

劉備迷惑不解。這是李意設置的歷史迷局或寓言。劉備相信自己一定和此中場景密切相關。福兮禍兮,一時難以參透。就像歷史從來曖昧難言,能夠清晰表白的不是歷史,而是現實。

他最終選擇了出發。

人生就是出發。然後承受。承受前路的風景與陷阱。喜悅與驚恐一路相伴,它們構成了世人共同的人生經歷和回憶。

劉備也概莫能外。他的喜怒哀樂已遠甚於常人,再多一些經歷也沒什麽。

所以劉備帶領七十五萬大軍浩浩蕩蕩,殺奔吳國而來。

孫權不知道自己該怎麽辦。這是一個人的死所引發的戰爭。只是現在的劉備今非昔比,不是當年在他人屋檐下四處討生活的老漂了。

占據天府之國,做了皇帝。重要的是手裏有兵。

重兵。

這架勢,活脫脫當年曹操征赤壁的翻版——玩的就是勢大力沉。

壓死人。

不錯,劉備的七十五萬大軍堪比曹操當年的百萬大軍。雖然都有水分,質地也不純正,混進了不少雜牌軍甚至借來的部隊,但威脅還是有的。

致命的威脅。

因為劉備有仇恨。

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人有刀可以用刀殺人,或者借刀殺人。有仇恨則用仇恨殺人。

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這是殺人的最高境界。所謂跨省、跨國追殺,也不過如此。

所以諸葛瑾站了出來,準備為孫權分憂。

諸葛瑾總是這樣,在關鍵時刻站出來,為孫權分憂。雖然他能力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