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和諧最貴(第4/4頁)

這樣生活才有意義。

生命才有依靠。

說到底,忠義二字害了他。為忠義而活,在忠義面前謹小慎微,不敢越雷池半步,這些構成了劉備的人生態度和生命質量。

諸葛亮指出了問題的要害。

目標。

給自己一個目標。

也給天下人一個目標。

大漢朝在許都壽終正寢了,天下革命的人怎麽辦?茫茫黑夜需要亮光指明革命前進的方向。這亮光在哪裏?

成都。

劉備。

所以,諸葛亮以為,重要的不是誰做皇帝,重要的是漢室子孫要有人做皇帝,以繼續未竟的事業。

以給天下人一個目標。

劉備終於明白了諸葛亮的意思,但他還是不願意挺身而出。

不錯,他是景帝的子孫,可漢室子孫多了,他是最合適的那一個嗎?

劉備不相信。

相信了也不幹。這是道德問題,不是能力問題。劉備闖蕩江湖這麽多年,靠的是什麽?“仁義”二字。

另外劉備還有一個心理障礙繞不過去。

曹丕。

曹丕篡漢自立,他也要篡漢自立,這不是將他和奸人劃為一道嗎?

打死我也不幹!

劉備的態度很堅決。

太傅許靖聲淚俱下。太傅許靖認為,人世間最難做到的事情是如入火聚,得清涼門。這需要境界。以身飼虎的境界,化火為冰的境界。所謂舍生取義,取義不難,難的是舍生。

當然要細究起來,舍生也不難,難的是舍名——拿一世清名去換人間安寧和幸福,這需要大境界。

而現在的劉備顯然是患得患失。

許靖對他說,漢天子已被曹丕所害,王上你如果不即皇帝位,興師討逆的話,這就不叫忠義。現在天下無人不想著王上為君,為孝湣皇帝報仇雪恨。王上如果患得患失,顧惜自己的名聲,以一己之私害天下公義,天下將托付給何人呢?

劉備躊躇復躊躇,覺得自己到底做不成眾矢之的。

入火聚易,得清涼門難。唉,世人究竟有幾個能舍一世清名去承受千載罵名呢?

起碼劉備自己做不到。

歷史的僵局就此形成。

劉備憂慮過度,不理政事,只有諸葛亮在勉強支撐。

但是很快,諸葛亮也病倒了。

裝病。

兩人雙雙罷工。

劉備熬不住了,便去探望諸葛亮,問他為什麽不理政事?諸葛亮語出驚人,說大王還有什麽政事好理呢?大王堅決不肯就皇帝位,“眾官皆有怨心,不久必盡散矣。若文武皆散,吳、魏來攻,兩川難保。”到那時,還有什麽政事呢?怕只有後事了吧……

劉備頓悟。

如入火聚,得清涼門。

如入火聚,得清涼門啊。

人世間,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

他終於決定,稱帝。

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朔日,奔波江湖幾十年的劉備迎來了他人生的高潮——在成都稱帝,並改元章武元年。在解釋為什麽接受皇帝稱謂時,劉備用了三條理由:

天命不可以不答;

祖業不可以久替;

四海不可以無主。

很是無奈與滄桑。

雖然劉備是頂著大漢的名號稱帝的,但是很顯然,在當時的中國,已經出現了兩個名義上的皇帝——曹丕和劉備。孫權雖然出於戰略需要在表面上對曹丕稱臣,可誰都知道,他稱帝只是時間問題——孫權有這個實力和野心。三國格局差不多已經成型,曾經的主角漢獻帝淪為配角甚至群眾演員,歷史已不需要他的發聲。接下來台詞最多的只能是已經稱帝和隨時可能稱帝的那三個男人。

三個欲望張揚的男人。

他們將繼續過招,為欲望而奮鬥終生。

毫無疑問,歷史曾經很好看,歷史還將更好看。

因為三個男主角傾情出演,興致勃勃,很有從一而終、將演出進行到底的意思。最重要的,起碼到現在為止,他們沒有耍大牌,沒有撂挑子,沒有無緣無故要求加戲份或者減戲份,總之,藝德很好,令人期待。

他們其實是個演員。

歷史劇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