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亂世之中不可亂交(第4/5頁)

不錯,孫權的實力很強,強過劉備若幹倍。可諸葛亮以為,對他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實力,而是信任。有信任在,就有舞台在,實力畢竟不是舞台。實力是可消可長的,不是定數。

至於說到信任,孫權相信任何人,又不相信任何人,諸葛亮在他眼裏沒有特殊之處;而周瑜更是斤斤計較,智商比他高的人在他手下根本沒法混。諸葛亮由此認定,江東不是他的歸宿。他的歸宿只能是四處漂泊,沒有根據地的劉備。不錯,劉備總是心太軟,心太軟,有七七八八的一些問題,但劉備最大的優點是對他絕對信任。舞台雖然不大吧,主角卻只有他一個。諸葛亮便不想再挪地方。

諸葛瑾卻對他做起了思想工作。那是在一間密室裏,兄弟倆各為其主,相視無語,很有咫尺天涯的感覺。諸葛瑾開口說道,兄弟啊,你知道伯夷、叔齊的故事嗎?

諸葛亮馬上就明白了,大哥是受命而來。伯夷、叔齊,生死不離。大哥看來是希望我跟他在一起。

果然如此。諸葛瑾動容地說:伯夷、叔齊雖然最後餓死在首陽山下,可兄弟二人生死在一處。我與你各事其主,不能早晚相聚。和夷、齊相比,難道不問心有愧嗎?

諸葛瑾說到這裏,還掉下了眼淚,很有兄弟情深的意思。

諸葛亮也兄弟情深,但諸葛亮的兄弟情深和諸葛瑾一樣,背後都有利益甚至生死的考量。這是亂世的無奈和憂傷,他只得率先出招。諸葛亮說,大哥所講的是情;小弟所守的是義。我和大哥都是漢人。而劉皇叔是漢室之胄,大哥若能去東吳,與弟同事劉皇叔,則上不愧為漢臣,兄弟骨肉又可以相聚,這是情義兩全之策啊。不知大哥以為如何?

他把球踢給了諸葛瑾——不錯,是要骨肉相聚,可沒必要在江東聚啊,跟著劉備混一樣可以有明天有親情。

諸葛瑾啞口無言。他這才知道,弟弟的心思有多密。他這當哥哥的話還沒說出來,做弟弟的諸葛亮不僅猜到了,還變被動為主動——這叫見招拆招啊。

悲哀的是諸葛瑾無力解拆,他只能站起來,無言而回。

周瑜的這個陰謀,就此流產。

亂世之中不可亂交

周瑜悲哀地看著諸葛瑾,覺得同樣都是人,差別咋這樣大呢?

甚至都是一個媽生的,差別也是大得不可思議。

不過,他並沒有責備諸葛瑾的意思,就像他沒有責備自己在與諸葛亮的過招中總是處於下風。

他需要的是諸葛瑾的忠誠,就像他對江東的忠誠一樣。周瑜需要諸葛瑾發誓,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背叛江東。哪怕兄弟情深,他也能做出決絕的選擇。

諸葛瑾發誓了。諸葛瑾發誓的時候表情真摯,充滿了理想主義者的天真和浪漫。但是這個為了理想而奮鬥的人此時並不知道——理想主義者是要付出代價的。

有時是生命。有時是愛情。有時則是親情。

周瑜想要諸葛亮去死。

立刻。馬上。消失得越快越好。

他本來也想精誠團結的,就像魯肅說的,大局為重。可諸葛亮策反諸葛瑾的舉動讓他覺得,這是個危險的人。在任何時侯都是危險的。他和他之間,已經不存在協作共事的可能。

所以,只能下手了。在諸葛亮沒有反應過來之前。

中軍帳是個森嚴的地方,也是個殺氣騰騰的地方。殺氣騰騰不是針對某個特定人的,但是每個置身其間的人都能感覺得到這股殺氣。

諸葛亮也感覺到了。他甚至鮮明地感覺到端坐帳中的周瑜臉上有殺氣。他只是不知道,周瑜想殺誰。

周瑜當然不會告訴諸葛亮自己想殺他。周瑜是這樣一種人,殺你之前,對你笑笑,讓你覺得,人間還有溫情在,世上還是好人多。

周瑜對諸葛亮笑了,臉上的殺氣一掃而光。周瑜笑眯眯地對諸葛亮說,以前曹操兵少,袁紹兵多,可曹操為什麽能夠勝袁紹呢?原因只有一個,用了許攸之謀,先斷其烏巢糧草,令袁紹不戰而潰。現在曹操兵有八十三萬,我兵只有五六萬,這仗怎麽打?也只能是先斷曹操之糧,然後破之。諸葛兄啊,我已探知曹軍的糧草,都屯於聚鐵山。諸葛兄久居漢上,熟知地理。是否可以請兄台與關、張、子龍他們星夜趕往聚鐵山阻斷曹操糧道?當然我可以出兵千人相助。大家彼此各為主人做事,還望諸葛兄不要推托啊。呵呵……

周瑜從來沒有把話講得這樣客氣,委婉。講得這樣理由充分。

諸葛亮當然不敢推托,也不能推托。阻斷曹操糧道這活基本上就是敲敲邊鼓,人家五六萬兵還要去攻打曹操八十三萬兵呢,那才是個臟活、累活。相比之下,自己算是撿便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