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亂世之中不可亂交(第3/5頁)

孫權只是想用這樣的決絕告訴在場的每個人,都聽話點,別再意見多多,否則你們跟它一樣寂寞、飄零,殘缺不全。

便集體沉默。便開始一一點將。孫權豪邁地封周瑜為大都督,程普為副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並當眾告知:如文武官將有不聽號令者,即以他的佩劍誅之。

周瑜接過了孫權的劍,沉甸甸。這讓他感到踏實。

諸葛亮卻沒感到踏實。諸葛亮以為,劍踏實,不等於人踏實。劍可以削鐵如泥,人心可以削鐵如泥嗎?錯!人心是比劍更沉重的東西,因為它的分量無法估量。

所以,當周瑜坐在他身邊,向他請教破曹良策時,諸葛亮卻說了這樣一句話:孫將軍心尚未穩,不可以決策也。

周瑜不解了。什麽叫孫將軍心尚未穩啊,人家把奏案一角都砍下來了,把佩劍都交給他了,還要怎樣呢?

諸葛亮呵呵一樂:佩劍可以交出也可以收回,這沒什麽。

周瑜奇怪了:佩劍難道不是權力嗎?是嗎?不是嗎?

探討一下,不要那麽認真嘛……

諸葛亮笑眯眯的,不再說什麽。周瑜卻心裏一動,頓有所悟——佩劍怎麽可能是權力呢?權力是什麽?權力其實是人心,可硬可軟,可方可圓。給就是收,收就是給,沒有人知道是否真正給出或得到,除了當事人。

周瑜決定誠心向諸葛亮請教,什麽叫做“心不穩”。諸葛亮淡淡地說:“孫將軍心怯曹兵之多,常有寡不敵眾之念想。將軍如果能以曹軍的實際數量開解他,使其了然無疑,那麽大事可成也。”

當然,這只是諸葛亮的一個猜測。

不過周瑜覺得,這是正確的猜測。因為第二天晚上,孫權在他面前展開了內心的猶豫和仿徨。孫權承認,這幾天他的黑夜比白天多,仿徨比堅定多。

周瑜開導他了。周瑜說,曹操雖然號稱有百萬大軍,實際上他帶過來的北方兵不過十五六萬,並且疲憊不堪;而所得的袁氏人馬,只不過七八萬,這些人首鼠兩端,對曹操疑懼未服,沒什麽戰鬥力。曹操以這樣的久疲之師,領一群狐疑之眾,其人數雖多,不足畏啊。周瑜我要是得五萬兵,足以破他,願主公別再憂慮了。

孫權果然不發愁了。因為他的眼神清亮了起來。

那是自信。也是期盼。卻讓周瑜心裏涼颼颼的。他想到了一個人的眼睛。諸葛亮的。

諸葛亮不是人啊,是人才;諸葛亮不是人才啊,是天才;諸葛亮不是天才啊,是鬼才……他周瑜跟孫權這麽久,竟不知其心思,諸葛亮一江夏來客,與孫權只有一面之緣,卻對他了如指掌——這樣的鬼才讓周瑜害怕。

周瑜尤其害怕諸葛亮的眼睛。清澈。像大海。無邊無際的大海。可以淹沒一切世人。當然包括世人中的庸才,那些自以為聰明者。周瑜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屬於這一類型,但有一點很明確:他不能被淹沒。

該淹沒的那個人應該是諸葛亮,也只能是諸葛亮。

弟弟的心思有多密

魯肅不同意殺諸葛亮。

當周瑜與他共商殺諸葛亮計劃時,魯肅認為,做人不能太陰險。

當然,這只是道德層面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魯肅認為,殺了諸葛亮,特別是在此時殺諸葛亮,那叫自去其助。曹操還在虎視眈眈呢,當前最主要的問題是分清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

周瑜撇撇嘴,在心裏直罵魯肅書呆子。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分得清嗎?誰的腦門上都沒寫字啊?再說了,諸葛亮這人是敵是友還真不好說。現在他幫助我們一起抗曹,將來呢,他幫助劉備抗我。此人不除,終成大患!

周瑜對魯肅苦口婆心。事實上他可以避開魯肅直接殺掉諸葛亮,可事情麻煩就麻煩在他跟魯肅說了這事。有些事不說出來不是個事,一旦說出來就成事了。

大事。現在只能說服魯肅同意殺諸葛亮,否則事機不密,魯肅找諸葛亮通風報信,那就挺麻煩的。

魯肅還是不同意殺諸葛亮。在周瑜苦口婆心之後。

魯肅以為,恨一個人,殺掉他不是最好的辦法,最好的辦法是為我所用。魯肅對周瑜說,諸葛瑾是諸葛亮的大哥,現在為我們效力。我看這樣,不妨讓諸葛瑾出面,說服諸葛亮同事東吳,這樣不是更好嗎?

周瑜只得同意。雖然在他的心裏,嫉妒還是揮之不去,但如果能真正的化敵為友,不對他構成實實在在的威脅,他還是可以接受的。他只是不知道,諸葛亮能不能被說服。對於這一點,他沒有一絲把握。

諸葛亮沒有被說服。在諸葛亮看來,這個世界上能讓他為之效力的人不多。劉備算一個,至於其他,他是看不上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