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亂世之中不可亂交(第2/5頁)

這是亂世中的清澈,是堅強信仰下的清澈。這樣的清澈,不是一般人可以攻破和識別的。

周瑜敗下陣來。在諸葛亮的清澈眼神面前敗下陣來。他由衷地相信,諸葛亮確實沒有逗他玩,從一開始就沒有逗他玩。他只是出謀劃策。僅此而已。

空氣不再燃燒。但仇恨依舊持續。這是周瑜對曹操的仇恨。他對諸葛亮說,我跟曹操的關系是冰與火的關系,打我離開鄱陽湖後,便有北伐之心,即使刀斧加頭,也不能奪我的志向!周瑜說這話時,咬牙切齒,一副不共戴天之仇的神情。

魯肅終於松下一口氣,他頻頻擦汗。這汗其實是為諸葛亮而檫,只是他不說什麽。

的確,不用再說什麽了。起碼在他們三人之間。接下來要說服的那個人,應該是江東最高領導人孫權了。魯肅相信,孫權是一定會被說服的——畢竟是周瑜回來了,重要的是周瑜和諸葛亮達成了共識。這樣的結果,好得很。

又開會了

又開會了。開會和吃飯一樣,是人生的常態。可以說,人類吃飯的歷史有多長,開會的歷史就有多長。當然,開會不一定能解決什麽問題,如果人多嘴雜的話。它不像吃飯,起碼可以解決肚皮問題。

這一次江東的會議依舊是討論老問題:打還是不打。

到會的人很多,基本上能走路的都來了。人們不自覺地站成兩排:左邊的是文官張昭、顧雍等三十余人,右邊則是武官程普、黃蓋等三十余人。這些人衣冠濟濟,劍佩鏘鏘,體現出了立場的鮮明。每個人的觀點都還是老觀點,除了周瑜。因為周瑜明確表態了:要打!

在聽取了張昭冗長的報告——《關於投降曹操的若幹個理由》之後,周瑜發言了。周瑜說,打還是不打,關系到江東今後的命運。江東自開國以來,已歷三世,同志們,三世啊,不容易啊,這是祖宗基業,怎麽可以說不要就不要呢?

周瑜慷慨激昂。但是周瑜的慷慨激昂沒有獲得喝彩,因為很多人都還憂心忡忡——這樣的時代,慷慨激昂易,腳踏實地難啊。曹操百萬大軍一來,多少慷慨激昂都要雨打風吹去了,還是講點實實在在的招吧。

孫權也在等待周瑜講實招。說實話他是最需要周瑜出實招的人。江東畢竟是他的,而不是同志們的,雖然他每次講話,都要同志們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可這僅僅是要求,而不是權力。同志們對待權力當然會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去爭取,可要求嘛,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周瑜果然出實招了。周瑜說,曹操此次南征,多犯兵家之忌。我總結了一下,有這麽幾點。一是有隱患,北方未穩,馬騰、韓遂是其後患,如果曹操久於南征,後院可能著火;二是北軍不熟水戰,曹操讓他的士兵舍鞍馬,仗舟楫,與東吳爭衡,這是揚短避長,很危險啊;再加上現在是隆冬時節,馬無藁草,吃都吃不飽,怎麽打仗呢?第四點,曹操驅北方士卒,遠涉南方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戰鬥力很成問題。曹操有此四大問題,正所謂犯了兵家四忌,人數雖多,必敗無疑。將軍擒操,正在今日,還猶豫什麽呢?!

毫無疑問,周瑜的講話是有煽動性的,振奮了孫權那顆疲軟的心。孫權站起來了,又當眾發表抗戰宣言:曹操這個老賊早就想廢漢自立了,但害怕的是二袁、呂布、劉表和我。現在數雄已滅,惟我尚存。我與老賊,誓不兩立!打曹操,就這麽定了!

鴉雀無聲。又是一片鴉雀無聲。因為孫權的表態在讓一些人歡欣鼓舞的同時,也讓一些人若有所失。毫無疑問,這不是周瑜要的效果。周瑜為了進一步激勵孫權道:我為將軍決一血戰,那是萬死不辭。只怕將軍狐疑不定啊。周瑜邊說邊看眾人,並特意盯著張昭看了許久。

張昭表情復雜,不置一詞。想說什麽又不敢說。孫權也看出了其中的意思。他明白,自己要真正有所作為了。

孫權拔出佩劍。孫權的佩劍寒光閃閃,不僅能讓人頭落地,也能讓鐵石腰斬。周瑜不知道,孫權今天想殺了誰。

殺了誰都不合適。雖然說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可每一個人發表意見的時候,畢竟還是從江東安危出發。

孫權的佩劍砍下去了,毫不民主地砍下去了。孫權是想用他充滿專制的砍伐行動告訴在場的各位:沒有集中的民主是亂了套的民主,而這不是目前江東所需要的。

沒有人死。

孫權的佩劍砍下去了,卻沒有人死去。他砍的是奏案一角。那塊從整體分離出來的木頭在地上孤獨地蹦達了幾下之後就在一個角落靜靜地躺下了。

它是犧牲品。在場的每個人都知道它是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