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第3/5頁)

這真是一個絕妙的理由,一下子將諸葛亮置於進退兩難之地:不出山,那是置天下蒼生於不顧;出山,此生就要跟著劉皇叔從一而終了。這個人能不能成事,能成多大事,諸葛亮都要一肩擔當。

諸葛亮最後選擇了出山。事實上,這是他的不二選擇,也是大多數隱士的人生宿命。隱是為了顯,不出是為了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隱士願意一輩子做隱士,除非此人已心如死水。但諸葛亮顯然不在此列。這個有事沒事就自比於管仲、樂毅的人,要的就是一個舞台。一個不大不小,卻可以讓他長袖善舞的舞台。毫無疑問,曹操那個舞台是太大了。曹操謀士如雲,講究的是先來後到、資歷深淺。他們出謀劃策時個個爭先恐後,諸葛亮即便加盟其中也會很快被淹沒,到時天下真的到手了,也沒他諸葛亮什麽事;孫權那邊也有張昭這樣的大個子頂在那裏,大個子有大智慧,即便諸葛亮不認同這一點,孫權也會認同這一點,因為張昭的地位是歷史形成的,是經過孫家上下兩代人一一考驗過的,是可以托孤的,也是時刻準備流芳百世的——諸葛亮就不湊那個熱鬧了。最重要的是孫權沒有向他發出邀請,諸葛亮要是主動湊過去,那也太掉價了。

所以,只剩下了劉備。劉備雖然目前看上去有些山窮水盡的意思,但諸葛亮認定,這是一支潛力股。最重要的,他在劉備心中有價值。當然,事後想起來,這樣的價值是經過多人造勢的。這裏面有徐庶和水鏡先生,也有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人等,更有那些唱流行歌曲的山野村夫。他們以口耳相傳的形式,強化了諸葛亮在劉備心中的美好想象,而劉備三顧茅廬的朝聖之舉,最終使他在儀式感上自我構築了一場以諸葛亮為關鍵詞的完美風暴。

這是劉備一個人的完美風暴,從此以後,這個叫諸葛亮的男人在劉備心目中占有了至高無上的地位,這樣的效果達成毫無疑問是諸葛亮極其需要的。所以諸葛亮——答應了。

他答應追隨這個男人而去,去創造自己的命運。在百無聊賴的人間,諸葛亮覺得,這樣的生活是有意義的。因為他的未來會有無限可能:精彩的,暗淡的;喜劇的,悲劇的……諸葛亮為即將到來的有無限可能的明天激動不已。

他終於在那個春暖花開的日子離開了臥龍崗。頭也不回地。

江東可以說“不”

孫權也在悶聲發大財。就在劉備贏得孔明歸時,孫權也廣納賢士:會稽闞澤來了;彭城嚴畯來了;沛縣薛綜來了;汝陽程秉來了;吳郡朱桓來了;當然還有陸績、張溫、駱統、吾粲等人。這些人來到江東,受到了孫權的禮遇。不過以上諸人是玩嘴皮子的,接下來,孫權又引進了若幹玩刀把子的人才,他們是:汝南呂蒙,吳郡陸遜,瑯琊徐盛,東郡潘璋,廬江丁奉。這些人,注定會在接下來的歲月中,粉墨登場,從而在三國亂世中,演出一場場悲歡離合的好戲。

曹操卻有些坐立不安。孫權的引進人才行動雖說不是高調進行的,但在他看來卻是一個危險的信號:一個人有野心才會蠢蠢欲動,孫權此人,其志不在小。便遏制。

這是一種隱晦的遏制,也是四兩撥千斤式的遏制。曹操沒有出兵攻打江東,而是讓孫權交出一個人,到許都去入朝隨駕。

他兒子。這是建安七年的春天,這個春天,充滿了陰謀的味道。你的嘴角有風暴的味道!孫權面對曹操的使者,面對使者送過來的一紙命令,深刻地感受到了陰謀與暴力合二為一所產生的滋味。

他不知道自己是該順從還是該反抗。因為無論采取哪一種做法,後果都難以估計。

張昭覺得後果很嚴重。張昭說,曹叔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曹叔是在江湖上混的人,講究的是一個面子。其實面子之外,我以為還有深一層的講究。曹操所謂的遣子入朝,其目的是牽制諸侯,是要殺一儆百。我們如果不送去,曹操很有可能興兵下江東,到那時,勢必危矣。

周瑜卻對張昭的怕不以為然。這實在是武將與謀士的區別。謀士瞻前顧後,武將則目空一切。在周瑜眼裏,江東不是豆腐渣,而是固若金湯的鋼鐵長城。他認為江東兼六郡之眾,兵精糧足,將士用命,誰怕誰啊?!在這種情況下送人質入朝,毫無疑問那是自降身份,何況遣子入朝,後患無窮。因為有把柄捏在曹操手裏,不得不與他穿同一條褲子。曹操一旦有召,不得不往,為他賣命,所謂受制於人。與其這樣,咱不妨不理那個老家夥,靜觀其變,看看他能拿我們怎麽樣?

周瑜的應對贏得了吳太夫人的高度贊賞,當然也得到了孫權的肯定。孫權青春年少,血氣方剛,最喜歡的名言是“江東可以說不”。江東今天就是不高興了,怎麽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