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滬上的秋天(1937年8月~11月) 鷹擊長空

1937年8月13日下午3點多,孫元良第88師先頭部隊從寶山路東段摸到八字橋(1932年中日停火線)。

日本出兵的內閣會議是13日上午召開的,中午時上海這邊得到消息,於是日本人的膽子大了起來,下午就派海軍特別陸戰隊到寶山路布防,從寶山路西段向八字橋摸過來的是伊藤茂大尉指揮的第3大隊。

中日兩軍摸著摸著,一擡頭,發現了對方:打。

就這樣,第88師的易瑾營長(黃埔軍校武漢分校7期,湖南大庸人),打響了淞滬會戰第一槍。但戰鬥只打了一會兒,因為雙方都沒領到正式進攻的命令,這只是一次意外的步哨接觸戰。

南京給張治中的命令是8月14日發起總攻。如果在13日夜趁日本人防守不穩就打出去,也許成果要比後來看到的要大。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是中國古代軍人摸索出的經驗,因為後方的大員們往往不能洞悉一線轉瞬即變的戰機,為了搶得先手,拿到最後的勝利,可以違抗上面的命令,這也算得上軍中潛規則了。但張治中最後還是做了個老實的服從者。

8月13日就這樣過去了,千等萬等中,等來了1937年8月14日:上午10時50分,在步兵還沒發起攻擊時,中國空軍率先出動了。

3架轟炸機撲向日本人在虹口和匯山碼頭的陣地,另外8架轟炸機直撲黃浦江上的日艦!

在上海大戰中,來自雲中的英雄是最悲壯的。當時,跟黃埔軍校並稱雙星的是筧橋航校(中央航空學校,設在杭州東郊筧橋小鎮),到中日開戰前培養飛行員500多人。每個學生畢業時,蔣介石都會參加畢業典禮,除了向學生頒發畢業證外,還贈送佩劍一把,劍兩面都刻有字,一面刻著“國土未復”,另一面刻著“軍人之恥”。

但中國沒自己的航空工業,自己造不出飛機,手裏就攥著進口的250多架飛機(不及日本的1/10)。這些飛機一部分是國民政府舊有的,一部分是從當時半獨立的廣東空軍那裏拿來的,最後一部分是蔣介石50歲壽辰時“化緣”化來的。

蔣介石生於1887年10月31日,天蠍座,1936年秋,虛歲滿50歲。當時,中日關系緊張,中國空軍又沒什麽力量,而軍費主要向陸軍傾斜,拿不出太多錢買飛機,蔣靈機一動,叫陳立夫牽頭,搞了個“童軍集款,獻機祝壽,抵禦外敵”計劃。按這個計劃,通過教育部,攤派性地叫學生和教師捐獻祝壽金買飛機。

按陳立夫的設想,當時全國一共1400多個縣,每個縣捐出夠買一架飛機的錢。蔣介石很高興,雖然有點強制性的味道,自己也背點黑鍋什麽的,但這錢畢竟不是入自己的腰包,於是也就心安理得了。後來,經過大張旗鼓地宣傳,不但教育口兒捐了不少錢,政府機關、各省軍政首腦、上海金融界,乃至於南洋華僑,都紛紛捐款,最後拿到的錢,雖不夠買1400架飛機,但買幾百架還是沒問題的,在開戰前先向美國買了100架霍克式驅逐機(每機可攜機槍兩挺,250磅炸彈兩枚,巡航時速達到280公裏,續航後作戰半徑超過450公裏)。

七七事變後,國民政府成立了空軍總指揮部,由航空委員會主任周至柔(保定陸軍軍官學校8期,浙江臨海人)任總指揮,毛邦初(黃埔軍校3期,浙江奉化人)任副總指揮。當時,中國這邊,陸軍將領自然不少,空軍將領奇缺,周、毛二人還互相較勁。筧橋剛建立時,蔣介石兼著校長,幹事的是副校長毛邦初。毛黃埔畢業後沒多久,就搞空軍這塊,包括籌建筧橋,也算是牽頭人了。而且,他還不是一般人,是浙江奉化人,看出來了吧,跟蔣介石有“瓜葛”:是蔣第一個妻子的侄子。1934年,蔣不兼任校長了,毛以為他這個副校長會接任,但沒想到位子給了周至柔,此後校長又換了幾任,毛一直當副手。後來,周又當上了航空委員會主任,成為空軍的掌門人。

言歸正傳。此時,中國空軍手裏,除了霍克外,還有雪臘克、道格拉斯、諾斯羅普等型號的驅逐機、攻擊機和轟炸機,主要是從美國購買的,從性能上說並不落後,但卻是打一架少一架。所以,中國青年英雄們有一個想法:怎麽在犧牲前給日機最大的殺傷。當時他們只有二十三四歲。

在中國空軍出動飛機轟炸了日軍陣地和軍艦後,日本鹿屋航空隊的18架九六式轟炸機也升空了,9架撲向安徽廣德機場,9架飛向杭州筧橋機場。每架飛機攜2枚250公斤的炸彈。原定第一波攻擊中國的是駐日本大村的木更津航空隊和在上海外海馬鞍群島三艘航母上的海軍航空隊,但由於氣象原因無法起飛。

8月14日午後,第一輪中日空戰開始了。

發現日機後,中國空軍第4航空大隊大隊長、吉林青年高志航(法國航校畢業,吉林通化人)立即帶隊起飛迎敵,在杭州筧橋上空,你來我往,幾分鐘後,一架飛機拖著長煙掉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