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闕齋讀書錄卷六(第4/6頁)

《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

謂無心遇之也。觀一苟字,明其為適然相值,非有意就此參軍也。

《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第二首:“巽坎難與期。”

巽,順也。坎,險也。或曰巽,風也;坎,水也。

《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平津”二句,言苟不慕公孫宏之丞相封侯,則棲遲山林,亦未為拙也。不由,謂不由其道也。

《責子》。

舒儼、宣俟、雍份、端佚、通佟凡五人。舒、宣、雍、端、通皆小名。

《飲酒》第二首。

榮啟期事見《列子》。至於九十,猶不免行而帶索,則自少壯至老,當年之饑寒不可勝述矣。

第七首。

此首《文選》錄入《雜詩》中。

第十一首:“顏生稱為仁,榮公歸有道。”

歸,猶稱也。《論語》:“天下歸仁焉。”稱其仁也。曹植詩:“眾工歸我妍。”稱其妍也。此歸字與上句稱字對舉互見。

第十三首。

晉宋間以同居為同止。兩人同居,一醉一醒,淵明以醒者規規為愚,而醉者傲兀差穎耳。

第十六首:“孟公不在茲。”

孟公,陳遵也。

第十八首。

末句用柳下惠事。蓋以揚雄、柳下自比。陶公與親舊亦好縱言暢論,但不言禪代事耳。

第十九首。

彭澤之歸在義熙元年,此雲復一紀,則賦此《飲酒》當是義熙十二三年間。

《止酒》。

首六句止字俱不貼酒說,末二句止字亦不貼酒。

《述酒》。

按:湯文清公漢注《述酒》詩,定為度詞隱語,蓋恭帝哀詩。

“重離照南陸。”

司馬氏出重黎之後,以離為黎,故為錯亂也。

“素礫晶修渚,南嶽無余雲。”

修渚指長江,即江左也。此二句言氣數衰謝。以上言晉室南渡,國雖未亡,而勢已分裂矣。

“豫章抗高門,重華固靈墳。”

劉裕初封豫章王。重華,謂恭帝禪宋也。

“流淚抱中嘆,傾耳聽司晨。”

因恭帝之弑,故流淚長嘆而達曙。

“神州獻佳粟,西靈為我馴。”

義熙十四年,鞏縣人獻嘉禾。西靈,當作四靈。裕《受禪文》有“四靈效征”之語。

“諸梁董師旅,芊勝喪其身。”

葉公殺白公勝,喻裕翦宗室之有才望者。

“山陽歸下國,成名猶不勤。”

謚法:不勤成名曰靈。二句以魏降漢獻為山陽公而卒弑之,喻裕廢帝為零陵王而卒弑之也。

“安樂不為君。”

安樂,公蓋以劉禪比恭帝。

“平生去舊京。”

“蔔生”句、“平生”八句,不甚可解,湯公之說亦不可通。

“峨峨西嶺內,偃息常所親。天容自永固,彭殤非等倫。”

西嶺,當指恭帝所葬之地。謂偃息丘山,天容自固,豈與尋常之壽夭並論哉!

《擬古》第二首:“聞有田子泰,節義為士雄。”

田疇,字子泰,事劉虞。虞為公孫瓚所害,誓為報仇,不遂。陶公蓋以疇自比。

第六首:“稷下多談土,指彼決吾疑。”

稷下決疑,亦詹尹問蔔之類。淵明不仕之志久定,姑托為訪蔔稷下之辭耳。

第七首。

前六句,公自詠。後四句,嘆趨時附勢之人。

第八首。

首陽、易水、伯牙、莊周,陶公之志事可見矣。

第九首。

兩晉立國本無苞桑之固,幹寶論之詳矣。末二句,似追咎謀國者之不臧。

《雜詩》第一首:“落地為兄弟。”

言隨處相逢皆兄弟也。

第三首。

此篇亦感興亡之意。

第四首。

“不知老”句貫下六句。謂自少至老,只在一丘一壑之中,與親戚子孫相聚。正與“四海”句相反。末四句,謂死後縱有空名,而生前冰炭滿懷,已不勝其苦矣。

第七首:“素標插人頭,前途漸就窄。”

素發在頭,若標識然。前途漸窄,猶雲來日漸短也。

第八首。

代耕,祿也。既失其方,則寒餒乃其理也。

第九首。

淵明未嘗有遊行之役,似因故國已亡,譬若遠行在外,無家可歸,托為之辭。後二首,亦有行役之感,不甚可解。

《詠貧士》第一首。

雲見而隨滅,鳥出而復歸,皆喻己之甘守故轍,早賦歸來也。

謝康樂集

《述祖德詩》:“弦高犒師。”,舊作晉。《呂氏春秋》載秦三帥對弦高之言曰:“之道也,迷惑陷入大國之道。”高誘注曰:“,國名也。”

“明哲垂經綸。”

明哲,指祖玄也。

第二首。

河外,謂洛陽。西晉一失,不復反正也。江介,謂金陵。東晉疆宇日蹙也。賢相,謂祖玄也。舜分十二州,東晉時有其七,故曰七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