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從皇宮高墻到市井小巷

前面已經提到過連歌,通俗來說連歌就是多人共同完成的一首和歌,比如一人先說出一首和歌的前半部分,另一個人就要將剩余的部分補足,從而形成一首完整的和歌。作連歌的過程和中國人作對聯非常相似。到了鐮倉時代,由於藤原定家等人喜愛連歌,連歌會也在宮廷內出現了。當時的連歌分為兩種,一種叫作“無心連歌”,也就是並不注重內容,而以滑稽、機智為主;另一種叫作“有心連歌”,更加注重連歌本身的情趣。在貴族之間比較流行有心連歌,然而到了鐮倉後期,連歌傳入民間後,無心連歌成為平民日常休閑、娛樂的主要方式。

俳諧,其實是“俳諧連歌”的簡稱。在連歌會之後,人們通常都會放松、休息一下自己的大腦,俳諧連歌就作為連歌會結束後的余興節目而存在。它融合了無心連歌的一些元素,逐漸在民間流行起來。

到了江戶時代,俳諧的發展達到了頂峰,而松永貞德可謂將俳諧發揚光大的人物。他確定了俳諧的基本樣式,並利用自己的聲望和學識,集結了一批門徒,自成“貞門派”,並以一種簡單易懂的方式解說和普及俳諧。然而,松永貞德並沒有試圖將俳諧與連歌的格調區分開來,所以在風格上仍舊顯得溫和、保守。

在此之後,以西山宗因為中心的“談林派”俳諧開始興起。與身處京都的貞門派不同,談林派以大阪獨特、強盛的經濟力量為背景,開創了具有活力、輕妙闊達的俳諧風格。談林派激發了俳諧的活力,推進了俳諧的遊戲化,對其推廣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最後,我們要提到日本的“俳聖”——松尾芭蕉。他早先學習貞門派,移居江戶之後,又受到談林派的極大影響,並在自己行走日本的過程中,成功地將兩派的風格相結合,形成松尾芭蕉獨特的“蕉風”,《猿蓑》就是“蕉風俳諧”成熟的標志性作品。松尾芭蕉在日本的地位,相當於中國的“詩聖”杜甫,他有多部膾炙人口的作品傳世。

松尾芭蕉去世後,日本的俳諧進入了衰退期。後來俳諧進一步大眾化,俳諧的低俗化現象也同時產生,並對俳諧的文學性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其間俳諧有過一段時期的復興,盡管松尾芭蕉在日本被權威化,接觸俳諧的人越來越多,卻無人再有松尾芭蕉的功力,作品的低俗化反而越來越嚴重,千篇一律的文章比比皆是。盡管如此,俳諧還是在日本文學史占據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