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日本“詩經”:《萬葉集》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在日本文學史上,也有一部在地位上與《詩經》相當的總集,它就是《萬葉集》。不過《萬葉集》裏面收錄的並不叫作詩歌,而叫作“和歌”。

那麽“和歌”指的是什麽呢?

“和歌”特指日本詩歌,因為日本人主要是大和民族,其詩歌就叫“和歌”。中國的詩歌有絕句、律詩,和歌有長歌、短歌、連歌等。其中短歌是和歌當中流傳最廣、最受歡迎的一種體裁,在《萬葉集》中,短歌的比例就在九成以上。它有固定的格式、字數,全詩只有五行,每一行的字數必須是“五—七—五—七—七”。

除了體裁不同之外,《萬葉集》中的和歌根據其內容不同,也可分為三類。第一類叫作“挽歌”,即為了哀悼死者、表達悲痛之情而寫成的和歌;第二類叫作“相聞歌”,源於兄弟、親人之間互相表達感情的詩歌體裁,後來男女之間表達愛戀之情的詩歌數量增多,並占據相聞歌的主導地位;第三類叫作“雜歌”,即以上兩種類別以外的詩歌,比如宴席上、羈旅間的詩歌,都可歸到雜歌的範疇。

值得一提的是,《萬葉集》收錄的作品數量比《詩經》要多出十幾倍,約有4 500首。作者上至天皇、妃子、皇子,下到平民百姓,還有很多作品的作者已經無從考證。這些詩歌的時間跨度很長,但大多數為奈良年間的作品。《萬葉集》最初由大伴家持編纂,又由後世的很多人審定,才形成了現在流傳於世的版本。

由於《萬葉集》中收錄的作品時間跨度很長,作品的特征、文風等也受到各自時代的影響。有人把這些作品分為四個階段:第一段是從舒明天皇時期(629~641年)到壬申之亂(672年發生的一場皇位之爭)。這個階段屬於日本中央集權制剛剛確立的時期,作品殘留著古代歌謠的痕跡,但已經開始表達個人情感,格調也以清新、明快為主,而且作者大多為皇室成員,其中以額田王的作品最為突出。

第二段是從壬申之亂到平城京遷都(672~710年)。此時,日本國內以持統、文武兩位天皇為中心,進入全盛時代,宮廷內部繁榮安定,所以有力、厚重的作品逐漸增多,和歌的表達技巧日漸豐富,長歌和短歌的形式得以正式確立,專門的宮廷歌人(即禦用的創作和歌的人)也隨之出現。柿本人麻呂就是宮廷歌人的第一人,其作品多為宮廷事務服務,所以氣勢恢宏、格調莊嚴,他本人也是《萬葉集》中被收錄作品數量最多的人。

第三段從平城京遷都到天平五年(710~733年)。在這個時期,從中國傳入了儒、釋、道三家的思想,作品多富有理性色彩,作品的表現方式也更加細膩、復雜。雖然皇室中的歌人減少,但總體的作者層次得到拓展,和歌風格也多樣起來,可以說是《萬葉集》的全盛時期。山部赤人、山上憶良、大伴旅人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

第四段從天平六年到天平寶字三年(734~759年)。這個時期的日本社會暴露出種種矛盾,和歌作品中大多反映對這種社會現象的不安,並由有力轉向感傷、優雅,長歌開始衰落,作品的表達技巧也多有局限而少有突破。《萬葉集》的編者大伴家持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多帶有憂愁、感傷的色彩。

《萬葉集》是日本和歌的集大成之作,其中收錄的作品不僅有風格上的變化,還反映了時代的變遷,是日本文學史上的一座裏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