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五花八門的對戰陣型

三軍跋山涉水、千辛萬苦,終於來到了敵人的地盤。如果兩軍決定野戰,將軍得先擺個陣形出來,比如魚鱗陣、鶴翼陣、雁陣、長蛇陣、偃月陣、鋒矢陣、方圓陣、沖軛陣。這八陣乃中華兵法,是在平安時代由唐朝傳入日本的。日本武將都有一門兵法、布陣必修課,該課程的教材都是中國古籍:《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司馬法》、《尉繚子》、《六韜》、《三略》、《李衛公問對》,合稱“武士七書”。除了教材外,戰國時代還出現了教授兵法的社會培訓機構,禪宗開設的足利學校[1]便是其一。該校培養出來的學子供不應求,是各方大名爭相招徠的軍師型人才。禪寺擁有豐富的中國典籍和漢語造詣高深的禪僧。因此,不少名人都曾在禪寺拜師,學習先進的文化知識。武田信玄的老師岐秀元伯、上杉謙信的老師天室光育、德川家康的老師太原崇孚、伊達政宗的老師虎哉宗乙都是聞名一方的高僧。

學而不用則廢。在借鑒前人的基礎上,武將們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並創造出合適的戰術,作為經典流傳的有:夜討朝驅、車懸陣、啄木鳥之計、釣野伏、空城計等。

“夜討朝驅”即夜襲之意。在沒有現代照明設備的古代,夜襲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河越夜戰是夜討朝驅的經典戰例,當時北條氏康率領八千軍隊馳援鎮守河越城的北條綱成。加上援軍,北條家族的軍隊不過萬余,僅是對方軍隊的1/3。氏康提出議和又突然發起夜襲,大敗數倍於己方軍隊的敵軍。

車懸陣是上杉謙信的特有陣勢。據《甲陽軍鑒》記載,由頭陣、第二陣、第三陣構成的陣勢呈圓環形排列,本陣位居圓心。頭陣最先同敵方交手,在頭陣疲敝之際,第二陣輪轉而上。部隊像車輪一樣替換作戰,最終由藏於圓心的本陣出擊。謙信曾多次使用該陣,幾乎從未失敗過,可以說車懸陣成就了他“軍神”的赫赫威名。

啄木鳥之計源於啄木鳥捕蟲的方式。啄木鳥先在樹的一面啄洞,然後在另一面等待受驚的蟲子自己爬出來。使用該計時先派遣一支騎兵從背後襲擊敵軍,當對方受驚敗退時,留守的軍隊便可以將其擊潰。該法是川中島合戰時,軍師山本勘助向主公武田信玄提出的。可惜實施時,該計被上杉謙信發覺,並沒有收到預想的效果。

釣野伏是支配南九州的島津氏的得意戰法。方法說來很簡單,就是讓一支部隊假裝敗退,引誘敵軍進入伏擊圈。實際執行起來,這個戰法並不像想象中那麽簡單。誘敵部隊要有讓敵方上當的演技,敗退路線必須合理,設伏地點也要選擇無法擺開陣勢的狹窄地段。釣野伏戰術對誘敵和埋伏部隊的配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攻城戰使用的裝備

(1)行天橋:裝有登城墻所需的梯子,下設車輪。將其靠近城墻,便可將梯子架於墻上

(2)竹束:用竹子捆紮而成,人躲在其後可以最大限度地閃避箭支

(3)走櫓:在用於偵察和射擊的塔樓下裝上車輪,使其能在戰場上移動

(4)井樓:在戰場上,用於觀察敵方動向的建築,戰時可站於其上放箭

大家都知道空城計是諸葛孔明先生的名作,但有沒有人知道日本戰國時代也有個“空城計”的故事呢?使用此計的人便是德川家康。在三方原合戰中,德川家康率11 000人對陣武田信玄的25 000人。家康勉力抵抗,但終因兵力懸殊敗下陣來,退入濱松城。趕回城裏後,家康下令大開城門,燃起篝火。其實他的本意只是為了收攏敗軍,萬萬沒有想到,追來的武田軍看到此景便疑心城裏設下了埋伏,立刻掉頭離開了。

攻城戰是戰國時代極為常見的作戰方式。攻城一方往往會用上專門的器械來進攻。為了減少己方傷亡,也有將領采用水攻、地道奇襲等方式。豐臣秀吉的攻城妙招是“幹殺”,也就是斷糧。在攻打鳥取城一戰中,秀吉首先派商人進入當地,購走大量的糧食。接著引起騷亂,迫使當地居民大量湧入城內,增加城內非戰鬥人員的數量。最後斷其糧道,使其糧絕而降。

在各種奇襲和策略中,彼此間的配合是極為重要的。為了避免本軍的意圖被對方所知,或是為了避免誤傷,將領常常會約定一種傳遞信息的暗號。近江的淺井氏以暗號來下達指令,“南風吹”意為“並肩上”,“北風烈”則是“風緊,扯呼!”在毛利氏的軍隊中,以太鼓來傳遞信息,四聲連擊是快速進攻的信號。前文提到的河越夜戰,在作戰時,為了分辨敵我,北條氏一方以白衣為憑,非白衣者皆視為敵方。

[1] 足利學校位於栃木縣足利市,地位相當於日本的孔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