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 敬語真奇葩

漢語是按照詞語的順序來決定一句話的意思的,比如“我打你”,如果順序變成了“你打我”,意思就不一樣了。但日語不是這樣的,還是“我打你”,日語的說法是“私は君を打つ”。其中的“私”是我,而“君”是你。如果把這句日語的順序調換,變成“君を私は打つ”,它的意思完全沒變化,沒有像漢語一樣從“我打你”變成“你打我”。這是為什麽呢?

與漢語通過語序表達意思不同,日語通過助詞和動詞、形容詞的變形來表示意思。上面的例子裏,“は”和“を”就都是助詞,“は”表示主語,“を”提示賓語,所以只要是“は”前面的就是主語,無論它在一句話的什麽位置都是主語;而“を”前面的內容,無論放在什麽位置都是賓語。這就是為什麽日語的語序可以隨便組合,但是意思不會變化的原因。按照語言學上的分類,日語屬於黏著語。這個“黏著語”的叫法,本身就給人一種強烈的一鍋粥的感覺:黏黏糊糊的,隨便你怎麽攪拌,它的味道都不變。

此外,日語本身還有很多獨特的語法,可以說在世界上絕無僅有,比如敬語。

漢語中的敬語已經算是比較復雜了,除了“請”、“麻煩”、“勞駕”之類的常用敬語,還有“您”、“閣下”、“令尊”、“高堂”之類的尊稱,加上“賜教”、“垂詢”之類的動詞,還有“寒舍”、“內人”之類的自謙辭,中國人很可能覺得這跟英語的一個“please”、一個“Miss”和一個“Mr.”比起來,已經算是挺周到了。但是跟日語比,這完全就是小巫見大巫。因為日語的敬語,不是一句話就能搞定的,它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體系。

簡單來說,日語敬語分為三類,分別是尊敬語、謙遜語和鄭重語。尊敬語就是通過擡高他人來表示尊敬,這是最簡單、最直接的拍馬屁方式。謙遜語是通過自謙來降低自己的地位,從而間接地、相對地擡高對方,這算是中級版本的拍馬屁。最後的鄭重語,是用很高雅文明的語言來交流,表示自己有修養,顯示“我這麽陽春白雪地陪您說話,是把您當講究人兒對待”,這是最不著痕跡的終極版拍馬屁。漢語中有個說法叫“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可以說日本人是把這句話演繹到了極致。

下面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看看“給”這個動詞的七十二變。假設我是一個老師,那麽系主任給我一本書、我給系主任一本書,我給同事一本書、同事給我一本書,還有我給學生一本書、學生給我一本書,漢語裏都是一個“給”字就搞定了。但是日語不一樣,表示給別人的時候是用“あげる”,表示從別人那裏得到是“もらう”,在這裏就出現了兩個不同的動詞。再結合身份和場合,加上敬語看看。比如“系主任給我書”,這裏系主任是比我這個普通老師地位高的,是需要我尊敬的人,所以要用“もらう”對應的敬語“いただく”,這個詞表示地位低的人從地位高的人那裏得到;而我給系主任書的時候,同樣要用“あげる”對應的敬語“さしあげる”,這個詞用以表示地位低的人給地位高的人東西。再看看我給學生書的情況,因為我是老師,學生應該尊敬我,所以要用“あげる”對應的“やる”,這個詞表示地位高的人把東西給地位低的人。而學生給我書的時候,是地位高的人從地位低的人那裏得到,這種情況下地位高的人不必使用敬語,就直接用“もらう”。最後是給同事書的情況,因為大家都是老師,這個時候就是平等的了,可以直接用“あげる”和“もらう”了。也就是說,日語的詞有內外的方向感,還有上下的地位感。

這是站在我自己的立場上說的,如果站在系主任的立場上,他給我書就是“やる”,他拿到我的書就是“もらう”。再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他給我書是“さしあげる”,他拿到我的書是“いただく”。看到這裏,你們是不是已經要崩潰了呢……

上面這個例子是說給一本書,這還是一個具體的東西。實際上,不僅僅是具體的物品,就是言行、動作和狀態也同樣適用上邊的規則,比如,系主任出席開學儀式、我出席開學儀式和學生出席開學儀式的說法就不一樣。但這還只是一般情況,敬語裏還有一些特殊情況,比如古代天皇說的語言是尊敬自己的,也就是說他無論講什麽都會把自己放在最高的位置上,全世界也只有天皇一個人能使用這種語法。

現在,你們的腦袋裏也已經是一鍋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