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官方參拜的推手日本遺族會

近代以來的一系列戰爭留給日本的是8000萬戰死者遺屬,他們組成了日後的日本遺族會,在靖國神社的爭議浪潮中堅定地支持官方參拜。

1953年3月,財團法人日本遺族會正式成立,會員有800余萬人。這些戰死者遺屬受到來自國家的補償,活動會館也由國家作為特例無期限、無償租借。日本遺族會自成立以來,一直在想辦法恢復靖國神社的國有地位,希望能盡快得到國家的財政扶持。這個擁有強大凝聚力的龐大組織通過各種途徑向日本政府和國會議員施加影響,靖國神社的官方參拜絕對是他們樂於見到的結果。

之所以需要國家的財政扶持,主要是因為靖國神社舉辦戰死者的進駐儀式是相當“燒錢”的。進駐儀式一般每年舉行兩次,遺屬所在地的調查、戰死者履歷的制作、儀式通知的郵寄以及前來參拜的遺屬的接待都需要用錢。最開始,這些儀式所需的費用都是通過民間募捐來獲得的。從1955年開始,國會當中一部分議員開始考慮是否有可能讓國家提供一部分財政支持。當時還有100多萬戰死者的進駐儀式沒有舉行,要完成這些工作還需要幾億日元的經費。這個提案最終沒有通過,引發了當時日本遺族會成員和一部分保守派議員的強烈不滿。

1955年7月,日本民主黨的部分議員提出把靖國神社從宗教法人中移出,理由是:“靖國神社是一個向那些為國捐軀的人們表達感謝和崇敬的場所,而不是一個宗教信仰的場所。如果不把靖國神社從宗教法人中移出來,它就無法成為一個能夠舉國敬拜的地方,天皇也不能堂堂正正地進行參拜。”同一時間,日本遺族會也積極推進這個提議,向國會提交了多封意見書,並且多次在媒體上發聲。僅1955年一年,國會有關靖國神社的討論就進行了9次。

時間到了1959年。這一年的11月,日本遺族會在全國範圍內發起了一個有關靖國神社國家扶持的聯合簽名活動,短短幾個月便收集了300多萬個簽名。在簽名活動中,日本遺族會呼籲“不可改變靖國神社的名稱”、“尊重靖國神社的傳統和特殊性,保持其自主性”。

在日本遺族會長年來不遺余力的努力之下,1969年舉行的第61屆國會中《靖國神社法案》被首次提出。法案的主要目的是,在保持靖國神社的名稱和宗教性的前提下把它交由日本首相直接管理。很快,這個法案受到了以一些基督教團體為首的宗教團體和市民團體的強烈反對,最終成了廢案。在這之後,《靖國神社法案》又先後4次在國會中被提出,但都無一例外地被認定為廢案。

雖然《靖國神社法案》沒有通過,但1985年8月15日,中曾根康弘內閣破天荒地在靖國神社進行了官方名義的參拜。這次參拜遭到了中國政府的嚴正抗議。中曾根康弘於是積極說服靖國神社和戰犯遺族要分祀,這便是日後成為焦點的“分祀論”。

在這方面,日本遺族會已經考慮到,並且早早展開了行動。畢竟官方參拜好不容易才實現,因為外交問題而中斷並不是他們所希望看到的。日本遺族會先後聯系了14名甲級戰犯的遺屬,7個家族中的6個家族都給予了肯定的回應,只剩下東條英機的家人沒有答復。再後來,日本遺族會又拜訪了靖國神社的負責人,探討把戰犯們的靈位另立出來的可能性,卻遭到了拒絕。負責人解釋說,神社裏通常都有一個叫作“座”的東西,也就是神明們的坐墊。但靖國神社和別的神社不同,這裏面只有一個座。也就是說,250萬位戰死者的英靈都在這一個座上面,因此絕對不可能進行任何形式上的分離。就這樣,分祀的嘗試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