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靖國神社的來頭

靖國神社的前身是“東京招魂社”,1869年8月6日在東京九段坂建立,10年後才正式改名為靖國神社。

當時新政府軍在“倒幕”的旗幟下戰勝了德川幕府軍。為了祭奠那些在戰爭中犧牲的將士,明治天皇決定在東京舉辦一場鎮魂的祭祀活動,東京招魂社也就由此緊急修建了起來。1869年6月28日,3588名戰死的新政府軍將士進駐了東京招魂社。從此,東京招魂社專門祭奠為國犧牲的將士。至於幕府軍那邊的戰死者,由於統一被認定為“賊軍”,所以並沒有受到同等待遇。

德川幕府軍投降之後,局部的內戰還沒有結束。1877年,日本西南戰爭中又出現了6000多名戰死者,東京招魂社內供奉的神祇數量由此暴增。政府便借著這個機會,把東京招魂社從“社”升格成了“神社”。到了1879年6月4日,東京招魂社正式改名為靖國神社。“靖國”二字出自中國史書《左傳》中“吾以靖國也”這句話,意思是使國家安定。靖國神社的改名通告由明治天皇親自下達,規格也隨之進一步提升,能夠入駐靖國神社在當時幾乎成了每一名戰死者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耀。

從1874年開始,明治天皇開始在靖國神社進行例行參拜。在那之前,日本天皇參拜的一般都是祭祀自然神的神社,像這樣直接參拜一個以“臣民”為主要祭祀對象的神社算得上是極為特殊的情況了。在此之後,日本皇室的皇族們也逐漸開始在靖國神社進行參拜,靖國神社由此慢慢成為天皇崇拜和軍國主義推廣的一個重要助力。

靖國神社平面圖

同時,由於之後甲午中日戰爭、日俄戰爭接連爆發,靖國神社內供奉的戰死者也隨之一路激增,日俄戰爭結束後戰死者幾乎達到9萬人。差不多從這個時候開始,靖國神社中的戰死者被統一叫作“英靈”,指的是向天皇盡忠之後戰死的“護國英靈”。甲午戰爭以來,戰死者數量持續增加,皇室成員的參拜也變得更加頻繁。另外,由於大量戰死者的家屬開始上京參拜,靖國神社的接待人數也暴漲。1926年靖國神社的參拜人數大約有130萬,這個數字在1939年達到了1280萬,增加了將近9倍。一直到日本戰敗為止,靖國神社在日本國內的熱門程度幾乎和伊勢神宮不相上下。

戰敗之後日本全境由GHQ接管,昭和天皇發表了宣告自身為人的《人間宣言》,靖國神社也從國家機關轉型為民間的宗教法人。一直到1952年4月GHQ結束占領,這期間天皇和皇室成員一次都沒有參拜過靖國神社。占領結束的同年10月,昭和天皇就和皇後一道參拜了暌違7年之久的靖國神社。在那之後,參拜又陸續進行了6次。

1969年是靖國神社創立100周年,天皇和皇後結伴出席了100周年紀念大祭,日本民間開始出現一些反對的言論。受到輿論的影響和1978年甲級戰犯進駐靖國神社的原因,1975年在靖國神社舉行的終戰30年臨時大祭成了天皇的最後一次參拜。在那之後,天皇及皇室成員再也沒有出現在靖國神社。

接著說回戰後初期靖國神社的轉型。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廣播完“玉音放送”之後,靖國神社內聚集了大量的參拜者,很多參拜者跪坐在參道上痛哭流涕。這樣的情形一直持續了好幾天,直到GHQ加強警備之後才得到緩和。由於廢除國家神道的整體指令,GHQ對於靖國神社的態度在開始時十分強硬,當時有人甚至提議直接放把火燒掉。

如何處置靖國神社的問題終於在第二年有了眉目。GHQ設立了神社本廳這個民間宗教團體,專門用來接管“政教分離令”頒布後的全日本的神社。當時的規定是,所有神社如果不在半年內向所在地方政府提交轉型為宗教法人的申請,就將被解散。這個措施實施後,當時全日本10萬家神社當中有九成都順利轉型成了宗教法人,而且大部分都受神社本廳直接管轄。而靖國神社不受神社本廳管理,作為一個獨立的宗教法人重新進入人們的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