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現代主義的革命

1867年,在巴黎世界博覽會上,鋼筋混凝土首次亮相,但是真正用來建造房子則是在1900年左右,可見日本在鋼筋混凝土的使用上並不太落後。剛開始的時候,鋼筋混凝土的使用是試驗性質的,之後才不斷增加數量,在關東大地震之後,終於在城市建築中占據了統治地位。

隨著“鋼粉”們的勢力慢慢擴大,日本的建築界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可以說是日本建築學的性格發生了轉變,抗震變成了重要的研究課題,美觀度退而居其次。

另外,在這個時期,西方新的思想被介紹進來,建築界的年輕人發起了一場運動,他們拒絕舊的建築樣式,追求與工業化社會相適應的功能性和合理性的建築。這場運動從侵華戰爭一直延續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這種新的建築傾向,是在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發展基礎之上展開的。但是隨著戰爭的擴大,他們的活動不得不暫停,因為鋼筋混凝土已經全部被充作軍用了。

這裏需要補充一點,現代主義的建築思想是追求功能性和合理性,日本建築的傳統思想是單純、明快、強調素材美、不加修飾。年輕的現代主義建築師與前輩們不同,不再全部照搬西方,而是提出要對日本建築的傳統進行重新認識。

1933年,德國建築大師布魯諾·陶特來到日本,他對伊勢神宮和桂離宮十分贊賞,認為這兩座建築是日本傳統建築的最高傑作,與現代主義建築思想完全一致。這鼓舞了日本年青一代的現代派建築師。1934年,東京郵政局大廈建成,在鋼筋混凝土的外墻上,柱子的布置采用了日本傳統建築的比例,它的設計者就是陶特的好朋友吉田鐵郎。

不過,在“二戰”之前,日本的現代主義建築師們還很年輕,在社會上勢力很弱,屬於受正統勢力排擠的少數派。大多數鋼筋混凝土建築的外觀還是沉重的舊形式,更有甚者,在沉重的墻體上扣著東方式的坡形瓦屋頂,這種樣式叫作“帝冠式”。東京上野的東京國立博物館就是代表,它於1938年完工開館,是傳統和現代的簡單結合品。現代主義建築師稱這樣的建築為日本帝國主義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