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推門見山(第2/3頁)

拔開雲霧見真容!然,推門見山,亦得有能將門推開才是!

“哈哈,螟蛉爾!!”

聞言,橋然放聲縱笑,心道:尚是遊思知瞻簀矣,便是評孟離品性所言,倆人亦如此相似……

祖盛雖不知橋然為何笑得如此放懷,可亦看那孟離極不順眼,跟著哄然而笑。來福自不用說,嘴巴就沒合下來過!就連綠蘿都掩著嘴輕笑。

他們幾人一笑,別人亦跟著笑。

笑作一團。

僧童的嘴角悄然而裂……

孟離置身於笑海之中,恍覺所有人皆奔到眼前指著他狂笑。笑聲刺耳,笑聲羞人,笑聲似刀,猛地一下戳中心窩,眼睛一翻,嘴角便扯個不停。

“碰!”

栽到在地,口吐白沫,四肢抽搐。

羊顛瘋再犯了?!

李彥經得一回亦不再慌張,抽出一卷絲帕往其嘴裏一塞。

僧童怕鬧出人命,趕緊命人傳喚寺中僧醫。白須飄飄的僧醫前來粗粗一看,掏出幾根銀針一陣亂紮將其抽搐稍減,便勸李彥將其帶走延請良醫。

唉,又是延請良醫!

李彥渭然一聲長嘆,卻亦不敢耽擱,只得命隨從擡著孟離向島外疾疾而去,其人卻一步三回頭,尚未答題呢……

“咚!咚!”

便在此時,寺墻內傳來兩聲鐘鳴。

眾人隨聲望向朱墻,心想:那華袍郎君已然解得第二問了?怎地如此快,可能三問皆答?再把那一直負手而立的劉濃一瞧,見其淡然溫雅仿若漠不關心,似未曾聽聞,只是靜靜的笑著,安待僧童回歸。

僧童聞鐘微愣,漫一眼柳下,見牽鶴之人隱而不現,便行歸松下,笑道:“原是華亭美鶴劉郎君!不知劉郎君是先詠題,尚是前赴再問?”

劉濃笑道:“便先答問吧!”

說著,揮袖行至祖、橋二人身邊,略作沉吟,笑道:“茂蔭、玉鞠,但請寬心而答,勿需多想其它。劉濃先行一步,你們隨後便來!”

橋然、祖盛皆言:“瞻簀先行!”

“嗯!”

劉濃轉身向寺墻行去,心道:現下所聞兩問皆是簡易佛理,之所以未曾遍傳於野,想來是因此時尚處摸索時期未成章統,我就算想助他們亦是無從幫起。不過,橋然熟知老莊,若心無外物不被表象所迷應能答出首問,而祖盛則未可知也!一切,便只能看各自緣法了!

門後默立一僧,見劉濃前來,淡然一禮,將門打開。

劉濃道:“謝過!”

“何需言謝!”

劉濃默然一笑,不與他言,佛道最擅機鋒,若要再言終日恐將停留在此。沿著青墻而行,眼光則打量著寺廟內的建築裝飾。廟檐朱紅未著琉璃,門前亦無各色瑞獸,只是簡簡單單幾棟樸素建築。內中供奉的佛像亦與後世有異,未作金色,僅以紅藍紫等色披裝,面相甚古!

隨著僧人轉過青墻,迎面再現一株古松!

松下置放著矮案,童子跪於案後。華袍郎君背對而坐,正懶懶起身,待其聞得木屐聲響而回頭時,看見來者是劉濃,隨即淡然而笑。

劉濃遙遙揖手。

華袍郎君躬身還禮,而後隨著侍立在旁的僧人轉向松後內院。

童子起身,雙手作揖:“劉郎君,請坐!”

態度迥異!

劉濃嘴角微彎,揖手還禮,隨後輕撩袍擺安然落座,言道:“請童子示題!”

“不急!”

僧童揮手一擺,脆聲笑道:“早聞劉郎君擅鳴琴,不知可否得聞一曲?”

聞琴?

劉濃神情稍愣,隨即挑眼看向童子,見其身子微微向右而傾,兩眼烏溜溜放著光卻斜向別方;心中微奇,緩緩將眼光往其右方一掠,笑道:“敢問童子,何人欲聞琴?”

“咦!”

僧童眼睛一眯,隨後翹起嘴巴,不樂道:“莫非因我年紀小,劉郎君便認為我不知琴中亦有玄音麽?”

“非也!”

劉濃笑道:“非是因童子年幼,而是劉濃之琴有三不鳴!”

僧童聽得心奇,問道:“有哪三不鳴?”

“咳!”

劉濃輕咳一聲,漫不經心的看了一眼右側院墻,淡聲道:“心不致不鳴,心不誠不鳴,心不凈不鳴!”

僧童更奇,兩眼瞪得渾圓,正欲再言,卻聽院墻後傳來溫言作詢:“何為不致、不誠、不凈?”

果然是你!往哪藏呢?

劉濃看著院墻隱隱露出的一截幼鶴翅膀,心中暗暗好笑,漫聲道:“同類相從、同聲相應,是為致;音聲相同,前後相隨,是為誠;無待無已,逍遙玄冥,是為凈!”

一言有三,老、莊、佛皆在其間:鳴琴自然可也,可若是心不同、意不隨、神不應,如何能鳴得!便若劉濃昔日在由拳縣城門口答來福所問一般:琴為知音者而鳴!曲為心誠者而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