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民族分離主義給聯盟的最後一擊

俄羅斯是蘇聯的支柱,蘇聯雖然是由15個加盟共和國組成的,但力量並不平衡。蘇聯的面積是2240.22萬平方公裏,俄羅斯的面積為1707.54萬平方公裏;1981年蘇聯的人口是2.666億,俄羅斯的人口為1.39165億。[96]在自然資源、經濟實力等各方面,俄羅斯相對於其他共和國都占有絕對優勢,蘇聯可以沒有波羅的海三國,可以沒有外高加索三國,但絕不能沒有俄羅斯。

在蘇聯各地民族主義思潮奔湧、民族分離主義日益發展之時,作為蘇聯最大加盟共和國的俄羅斯並沒有站在聯盟一邊,葉利欽為了與戈爾巴喬夫爭權,對民族分離主義浪潮推波助瀾,是波羅的海三國與聯盟爭權和獨立運動的積極支持者,到1990年6月,俄羅斯這一全新因素加入了民族分離主義的大合唱,6月12日,在葉利欽等人的鼓動下,俄羅斯人民代表大會以壓倒多數(903票贊成,13票反對和9票棄權)通過了《關於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國家主權的聲明》,宣布俄羅斯聯邦是一個主權國家,俄羅斯憲法和法律在俄羅斯全境內至高無上,俄羅斯聯邦保留退出蘇聯的權利。這表明:“俄羅斯內部傾向獲得主權的情緒開始迅速發展。這種情緒是渴望與努力在本國疆域內團結起來,永遠擺脫這樣的狀況:在俄羅斯發號施令的同時,又在許多方面與蘇聯融為一體。在俄羅斯的許多地區——非黑土地帶、外烏拉爾、遠東走向經濟上荒蕪和衰退的同時,俄羅斯仍是輸血者,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不滿。”[97]

戈爾巴喬夫認為,“1990年6月12日俄羅斯最高蘇維埃通過了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主權宣言。緊隨這一文件之後,其他共和國也相繼通過類似宣言,不僅是加盟共和國,也還有自治共和國。開始‘主權國家大檢閱’,結果,尋求與立陶宛調解之路告吹”。[98]長期在俄羅斯的意大利記者朱利葉托·基耶薩認為,1990年6月12日是蘇聯開始終結的準確日期,“1990年6月12日是一個轉折的日期,它對後來許多事件有影響,它注定了瀕死期及其速度、方式,並迅速地使挑選不同抉擇的可能性喪失殆盡。正是在這一天,俄聯邦最高蘇維埃以絕大多數的選票贊同了其主席鮑裏斯·葉利欽宣布俄羅斯為主權國家的提議。這就是所有接踵而至的分立主義傾向的起點和開端,這些分立主義分子先是斷送了蘇聯,而後是俄羅斯”。[99]在俄羅斯的示範作用下,到1990年12月又有9個共和國:烏茲別克、摩爾多瓦、烏克蘭、白俄羅斯、亞美尼亞、土庫曼、塔吉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發表了主權宣言。1990年10月24日,蘇聯最高蘇維埃通過法令,重申聯盟法律優先於共和國法律,但同一天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通過決議,規定在俄羅斯境內共和國法律高於聯盟法律。

在這種背景下,戈爾巴喬夫把改革聯盟體制、建立新的主權共和國聯盟提上了日程,1990年9月25日,成立了包括蘇聯總統、最高蘇維埃主席、部長會議主席、民族院主席、各共和國負責人在內的籌備委員會,起草新聯盟條約。1990年11月23日,新聯盟條約草案公布,供全民討論,波羅的海三國和格魯吉亞明確表示不簽署聯盟條約,俄羅斯提出了許多保留條件,葉利欽更熱衷於與其他共和國進行雙邊談判和簽訂雙邊條約。

1990年12月24日,蘇聯第四次人代會通過了《關於新聯盟條約的總概念及其簽署程序》的決議,決定把現行聯盟改組為“自願平等的主權共和國聯盟——民主的聯邦制國家”。決定由專門的委員會負責條約的起草工作和決定簽署的程序。為了取得民意的支持,蘇聯最高蘇維埃於1991年1月16日通過決定,在3月17日就是否保存革新後的聯邦舉行全民公決。1991年初建立了起草新聯盟條約草案的專家小組,領導人是蘇聯科學院副院長弗·尼·庫德裏亞夫采夫和總統的兩個代表:列文科和沙赫納紮羅夫,參加這一小組工作的有經濟學家、法學家、政治學家,各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和自治共和國的領導人參加討論和做出決定。戈爾巴喬夫這一行動采取得過晚,這是在中央與各共和國關系緊張的情況下開始的。加盟共和國的對抗使中央名存實亡,為擺脫危機,戈爾巴喬夫不得不通過簽署新聯盟條約來尋求出路。

與此同時,俄羅斯與中央之間的矛盾加劇,在1991年初,莫斯科街頭遊行不斷,礦工舉行罷工,不斷提出讓蘇聯總統和內閣辭職,1991年2月19日葉利欽在蘇聯電視台發表講話:“事情已經非常清楚,戈爾巴喬夫保留‘改革’這個詞的同時,不願意進行實質上的改革,他要保存現有體制,保存強硬的中央集權,不給予各加盟共和國特別是俄羅斯以獨立自主。……我完全不同意總統的立場和政策,我要求他立即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