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魯曉夫路線在二十大的闡釋與確立

按照宣布的議程開會11天,主要是聽取和討論赫魯曉夫的中央委員會總結報告和布爾加寧關於第六個五年計劃的指示報告。黨中央的總結報告是在赫魯曉夫主持下的一個班子集體起草的,赫魯曉夫在其回憶錄中說,動員了黨中央、科研院所和許多其他機構的大批力量。[3]報告總結了十九次代表大會以來中央委員會的工作,提出和闡釋了未來幾年黨的工作的方針和路線,是赫魯曉夫思想的集中和概括,系公開會議的主題內容。布爾加寧的報告是根據赫魯曉夫提出的思想和路線對第六個五年計劃的基本方針做的一些原則性的說明。赫魯曉夫的報告包括“蘇聯的國際形勢”、“蘇聯的國內狀況”和黨的工作三大部分。

報告對國際形勢的估計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主要特點,就是社會主義已經越出一個國家的範圍而變成世界體系。資本主義想阻擋這一世界歷史進程是無能為力的。按照不同的規律、朝著相反方向發展的兩個對立的世界經濟體系——資本主義的經濟體系和社會主義的經濟體系——的同時存在,已經成為確定不移的事實。”社會主義體系正在勝利地向前發展,沒有危機,也沒有震蕩。資本主義的總危機在加深,各種矛盾進一步尖銳化。帝國主義拼湊侵略集團和煽動“冷戰”,蘇聯和各國人民在爭取緩和國際緊張局勢。報告對“二戰”後蓬勃發展的民族解放運動,做了這樣的評價:“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瓦解是戰後時期一個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事件。”[4]這些分析和概括仍然體現了蘇聯傳統的意識形態和戰後斯大林的基本思想理念,沒有多少新意。而在“現代國際局勢發展中的幾個原則問題”題目下則闡釋了以下三個問題。

關於兩個體系的和平共處問題。報告說,不同制度國家之間和平共處是列寧提出的原則,這個原則“過去是現在仍然是我國外交政策的總路線”。它不是出於策略考慮,權宜考慮,“而是蘇聯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5]赫魯曉夫說,社會主義國家不應有侵略和發動戰爭的動機,也不想用“輸出革命”的辦法去推翻其他國家的資本主義制度。只有在兩個體系的和平競賽中顯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吸引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關於現代防止戰爭的可能性問題。報告說:“全世界千百萬人都在問:另一次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嗎?難道經歷過兩次流血的世界大戰的人類還要經歷第三次大戰嗎?”赫魯曉夫解釋說,過去馬克思列寧主義認為,只要帝國主義存在,戰爭就是不可避免的。這個原理是基於當時帝國主義是無所不包的世界體系,對戰爭不感興趣的社會和政治力量是軟弱的,組織得不好,不能迫使帝國主義者放棄戰爭。戰爭不僅僅是經濟和政治力量的對比,人民的組織性和覺悟程度亦起著很大的作用。現在,有了強大的社會主義陣營,還有一大批擁有數億人口的其他國家正在積極地反對戰爭。代表壟斷資本主義的反動勢力依然企圖發動戰爭,“但是,戰爭並不是注定不可避免的”。報告認為:“各國人民保衛和平的鬥爭越積極,防止戰爭的保證就越大。”[6]

關於不同的國家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形式問題。報告首先引用了列寧“一切民族都將走到社會主義,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走法並不一樣”的語錄,又以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了蘇維埃和人民民主的不同政權形式,在社會主義建設上,中國和平改造工商業,南斯拉夫的經濟管理和國家機構的特殊形式,說明迄今的社會主義就有不同特點,然後提出:“完全可以設想,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形式將會越來越多樣化。”而且,“這些形式的實現,不一定在任何情況下都將要同內戰聯系在一起。”“毫無疑問,在若幹資本主義國家,用暴力來推翻資產階級專政,以及與此有關的階級鬥爭的急劇尖銳化,是不可避免的。不過,社會革命的形式有各種各樣。”“把暴力和內戰看成社會改造的唯一途徑,這是不符合事實的。”[7]因此便提出這樣的問題,是不是也有可能通過議會的道路向社會主義過渡。報告說了下面一段曾引起激烈爭論的話:

在現在的條件下,在某些資本主義國家中,工人階級已有了現實的可能,把絕大多數人團結在自己領導下並使基本生產資料轉入人民手中。右翼資產階級政黨和他們所組成的政府,正越來越遭到破產。在這種情況下,工人階級只要把農民、知識分子和一切愛國力量團結到自己周圍,並且給那些不能放棄同資本家和地主妥協的政策的機會主義分子以堅決回擊,就可能擊敗反動的反人民的勢力,取得議會中的穩定多數,並且使議會從資產階級民主的機構變成真正代表人民意志的工具。在這種情況下,許多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傳統機構,也就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民主即勞動人民民主的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