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短的結論

中國內戰的全面爆發無疑標志著莫斯科的“聯合政府”政策在亞洲的破產,這大概是斯大林始料不及的。斯大林的本意是支持國民黨,利用共產黨,通過促成統一的聯合政府,保障蘇聯在遠東的安全和利益。但是,他既不了解也不能控制共產黨,更沒有想到國共之間水火不容,在蔣介石和毛澤東那裏,所謂聯合政府和停戰談判,都不過是為積蓄力量以利再戰而采取的權宜之計。國民黨對美國援助的依賴,也加深了斯大林的疑慮,他不得不把重心向共產黨一方傾斜。筆者同意這樣一種分析:“正是反對美國和國民黨政府控制東北的共同利益,使中共與蘇聯形成了一種戰略關系。”[124]不過,蘇聯關注的中心畢竟在歐洲,而就全局而言,1946年仍然是斯大林推行或極力維護與美國合作的一年。[125]所以,莫斯科對於中國的內戰采取了作壁上觀的態度,只要與蘇聯接壤的地區能夠保留在共產黨的控制下,其他問題斯大林恐怕一時是顧不上,也不關心的。

從上述歷史過程還可以看出,戰後蘇聯對華政策確實是多變的,不確定的。有學者用“舉棋不定”來形容斯大林的對華政策,認為:“1945年秋天,斯大林的對華政策同他的歐洲政策一樣,既沒有明確的目標,又缺乏內在的一致性。”[126]筆者不能同意這個判斷。表面看起來,蘇聯對東北的政策似乎有些反復無常,但實際上這恰恰反映了斯大林的一貫作風:目標始終確定而手段經常變換。對於蘇聯在東北的政策,當時在北滿工作的陳雲有很深刻的認識:“蘇聯對滿洲的政策基本上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把沈陽、長春、哈爾濱三大城市及長春鐵路幹線交給國民黨;另一方面,援助我黨在滿洲力量的發展。保持遠東和平和世界和平,是蘇聯這一政策的基本目標。某一時期由於國際國內條件的變動及鬥爭策略上的需要,蘇聯對於執行中蘇協定的程度,及對我援助的程度會有所變化。但蘇聯這些政策的本質,是一貫的,不變的。”[127]

至於中國內戰與美蘇冷戰之間的關系,通過國共美蘇四方在東北問題上錯綜復雜的相互關系可以看出,美蘇之間本質上的不信任狀態,影響了它們對國共兩方的立場,而國共之間的生死對立又反過來制約著美蘇關系的發展。一方面應該說,如果戰後美蘇之間存在真誠的合作,那麽它們是有能力制止中國內戰爆發的。另一方面,中國內戰的爆發及其延續,無疑成為美蘇之間進行全面冷戰的奠基石,也是冷戰在亞洲的預演。不過,如同文安立所說,“就冷戰觀念的形成而言,中國的國共兩黨始終落在大國的後面。毛澤東和蔣介石直到1946年還相信,同兩個大國中的一個結盟並不意味一定要同另一個對抗。”[128]從這個意義上講,蔣介石和毛澤東都沒有意識到,他們之間的爭鬥在亞洲打開了通向全球冷戰的大門。


[1] 牛軍:《從延安走向世界:中國共產黨對外關系的起源》,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楊奎松:《中間地帶的革命——中國革命的策略在國際背景下的演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

[2] Odd Arne Westad,Cold War and Revolution:Soviet-American Rivalry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hinese Civil War,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 中譯本見文安立《冷戰與革命——蘇美沖突與中國內戰的起源》,陳之宏、陳兼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3] 比較重要的有Sheng Michael,Battling Western Imperialism:Mao,Stalin,and the United State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7;沈志華:《毛澤東、斯大林與韓戰》,香港,天地圖書出版公司,1998;Ледовский А.М. СССР и Сталин в судьбах Китая,Документыисвидетельстваучастникасобытий,1937-1952,Москва:Памятники исторической мысли,1999(中譯本見列多夫斯基《斯大林與中國》,陳春華等譯,新華出版社,2001)。最近的研究成果見金沖及《轉折年代——中國的1947年》,北京,三聯書店,2002;薛銜天《中蘇關系史(1945~1949)》,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張振江《冷戰與內戰——美蘇爭霸與國共沖突的起源(1944~1946)》,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4] Ледовский А.М.,Мировицкая Р.А.(сост.) 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е в ⅩⅩ веке,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Том. Ⅳ,Совет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е,1937-1945гг.,Москва:Памятники исторической мысли,2000;Ледовский А.М.,Мировицкая Р.А.,Мясников В.С.(сост.) 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е в ⅩⅩ веке,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Том. Ⅴ,Совет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е,1946-февраль 1950,Москва:Памятники исторической мысл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