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蘇聯從東北撤軍與中國內戰的開啟

斯大林對華政策的根本目標是確保蘇聯在東北(還有蒙古)的獨占地位,這就是說,是否援助中共,如何援助中共,完全取決於形勢是否對蘇聯實現其在遠東的戰略目標有利。因此,蘇軍在1945年底準備撤離東北,把政權交給國民黨的時候,仍然與中共保持著聯系並秘密給以幫助。12月2日,隨蘇軍行動的周保中等人報告:蘇聯遠東軍指揮部“願意知道我全滿實力及對東北方針,蘇軍表示在撤退前,在可能限度內一定給我物資幫助,但是講究方法,並盡量制造困難給頑”。[91]看來,即使在壓制中共時,蘇聯人還是留了一手。

果然,當東北局勢的發展使莫斯科感到威脅時,蘇聯的態度又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關於蘇聯對華政策的目標,副外長洛索夫斯基在蔣經國訪蘇前給斯大林的報告中作了全面論述:第一,中國政府必須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獨立;第二,中國必須保證長春鐵路沿線的安全,在目前的混亂局面下,應提議蘇聯“鐵路護衛隊保留二至三年”;第三,“不準外國人及外國資本進入滿洲”,“我們不能允許滿洲成為另一個大國施加經濟和政治影響力的場所”;第四,必須在蘇聯“積極參與滿洲經濟活動的情況下”實現與中國在東北的經濟合作,為此就要控制一批合資公司,特別是船舶公司、航空公司和中長鐵路。[92]但恰恰在這些問題上,1946年初呈現出一種對蘇聯的危險局面。

在中蘇經濟合作談判中,為了及早撤軍,減緩國際輿論壓力,蘇聯代表一再表示願意讓步,只要中國同意對所有重工業公司實現雙方合資經營,蘇方就會進一步采取行動,幫助國民政府盡快解決東北的接管問題。[93]而蔣介石在美國的支持下,態度卻愈益強硬。[94]1月26日他告訴中方談判代表張嘉璈,對經濟合作談判采取“緊縮”態度。於是,盡管蘇方代表斯特拉科夫斯基一再聲稱,莫斯科急於簽署合作協議,並非要在東北“霸占利益”,而只是“不願見有第三國再卷入”,但張嘉璈始終堅持強硬立場:戰利品問題中方不予考慮,航空公司和輪船公司的問題也不討論,一切非金屬礦業不在合作之列,即使在合作企業,中方亦要求占51%的股份。在接下來的一個月裏,蘇方堅持盡快簽訂經濟合作協定,方能最後撤軍,中方則強調沒有順利交接行政權,故無法談經濟合作,以致經濟談判陷入僵局。[95]此時,美國也不斷向蘇聯施加壓力。2月11日美國同時照會蘇聯和中國,對中蘇經濟談判感到“不安”,認為這“與門戶開放原則會有矛盾”,對美國的商業利益和威信“是一種明顯的損害”,並表示美國有意參與談判,在經濟合作方面采取“共同行動”。[96]這無疑更加刺激了斯大林敏感的神經。

不僅與政府的談判步履維艱,中國民間的反蘇情緒也突然高漲起來。在雅爾塔會議召開一周年之際,2月11日,美英蘇三國同時公布了有關遠東問題的秘密協議。蘇聯同意公布協議,大概是著眼於對南薩哈林和千島群島占領的合法性,而美英這樣做顯然是針對東北問題的。為了進一步逼迫蘇聯撤軍,美英在報紙上公開指責莫斯科違背雅爾塔協議。這在中國引起強烈反響,一時間輿論嘩然,廣大市民、學生紛紛湧上街頭,張貼標語,示威遊行,發表演說,抗議蘇聯在中國東北、新疆和內蒙的行為,要求蘇軍立即退出東北。[97]3月5日,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通過了《對蘇聯提出抗議,嚴重交涉限期撤退其東北駐軍》的提案。3月6日,中國照會蘇聯,撤軍期限已過,蘇軍尚未完全撤退,要求蘇聯政府飭令“即行撤退”。4月1日,蔣介石在第四屆第二次國民參政會上發表演說,公開推翻東北停戰協定,宣稱“東北九省在主權的接收沒有完成以前,沒有什麽內政可言”。[98]東北的局面更加復雜,據蘇聯駐東北當局報告,國民黨與土匪勾結,煽動反蘇情緒,搗毀中蘇友好協會甚至蘇方的機構,蘇聯軍人和僑民不斷遭到騷擾、襲擊和殺害等。馬利諾夫斯基還認定,張莘夫被害一案,就是土匪“精心策劃的,目的在於破壞蘇中關系”。[99]面對如此局勢,莫斯科只得再次打出中共這張牌。

2月1日彭真報告:“遼陽、鞍山、本溪三處蘇軍已正式將政權交與我當地民主政府,並由雙方簽字。該區以南(包括安東)蘇軍不再交給國民黨,對外暫不公布。”除旅順、金州完全歸蘇軍長期駐兵外,大連的副市長、區長及公安局長也都由中共幹部擔任。原因在於,該地區的煤鐵業及若幹大工業,已由蘇方接收並開始經營,大連的工業也完全在蘇方掌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