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斯大林左右逢源與中共獨占東北的決心

蘇聯紅軍出兵東北當然不僅僅是為了消滅日本關東軍,其主要目的是為了使東北地區成為蘇聯的勢力範圍和東方安全屏障。作為簽署中蘇條約的對應條件,斯大林已經向美國人和蔣介石許諾,東北的行政權將交給國民政府,而蘇軍則在3個月內撤離中國,希望以此換取中國政府的對蘇友好立場。但是,無論是從意識形態出發,還是著眼於地緣政治,斯大林對蔣介石及其支持者美國,既不放心,也不信任。[30]所以,蘇聯不能把對東北的控制完全寄托在已經公開表明的既定政策上,而要把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為此,莫斯科至少利用了以下三種途徑。

首先,通過大量的宣傳鼓動工作在東北地區營造對蘇友好的氛圍。在軍事推進過程中,蘇軍軍事委員會和政治部不斷向中國居民發放各種宣傳品,開展各種宣傳活動。僅遠東第一方面軍政治部就用中文印制了86種、總數超過470萬份的傳單。在東北作戰的前4天當中,蘇聯散發和張貼的中朝文標語、傳單和宣傳畫就有9000萬份。此外,蘇軍還在當地出版報紙和定期刊物,吸收和培養大批通曉漢語、朝語、日語的宣傳骨幹。僅第一方面軍總部在8月份就舉辦了大約200場報告會、座談會,組織音樂會或戲劇、電影演出160場。[31]

其次,充分利用隸屬遠東方面軍偵察處的原東北抗日聯軍的中國和朝鮮幹部。40年代初,抗日聯軍在東北的大規模軍事活動失敗後,周保中、李兆麟、金日成等一批幹部率殘部陸續退往蘇聯,組建國際旅,繼續堅持戰鬥。1942年7月,經共產國際批準,這支部隊在蘇軍統制下組成第88獨立步兵旅,並在遠東哈巴洛夫斯克營地接受訓練。對日作戰準備階段,該旅的任務是提供情報和向導。蘇聯出兵的第二天,旅長周保中部署該旅準備反攻,與八路軍會師,解放東北,8月11日卻接到斯大林的電報:“待命”。日本宣布投降後,周保中又致信蘇聯遠東軍總司令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建議由第88旅接管長春,並為建立東北民主政府和人民軍作準備。如果接受這個設想,周要求蘇軍將該旅骨幹力量交給中共中央或八路軍安排。這個建議也遭到拒絕,華西列夫斯基下達了另一個指示:為了擴大蘇聯的影響,安排這些幹部分散隨蘇軍行動,協助占領當局開展政治和行政工作。9月6~9日,第88旅的中國幹部受命分四批到東北各大城市蘇軍指揮部報到。10月,該部隊建制被取消。[32]顯然,斯大林一方面擔心周保中的計劃會破壞他對蔣介石的承諾,一方面需要把這支由中朝戰士組成的部隊留給自己用。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借助中共的力量來控制國民黨行政當局對東北的接管進程和實際結果。應該說,前兩個措施不過都是為了使蘇軍能在東北站住腳,並擴大蘇聯在那裏的影響,而斯大林明白,蘇聯的軍事力量遲早是要退出東北的。那麽,到底把東北的直接控制權交到國共兩黨誰的手上,才能保證莫斯科的實際控制和勢力範圍,斯大林是有深遠考慮的。就蘇聯對中國以及東北采取的政策而言,國民政府的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可算是一語中的:“蘇聯只要看見中國有聯合政府,一切便好談。”[33]最初,斯大林在國共之間所采取的左右逢源的立場,與中共逐步確立的獨占東北的戰略確實有些不合拍,以致一度引起毛澤東的失望和不滿。不過,國際局勢的變化最終還是讓他們走到了一起。

由於得知東北的行政權將交給國民黨,直到8月26日,中共中央還在猶豫是否派大部隊去搶占東北。[34]不過如前所述,控制東北已是既定方針,需要考慮的只是方式。中共中央很快就想出了對策,8月29日中共中央在給北方各分局的指示中說:盡管受中蘇條約限制,蘇聯“必不肯和我們作正式接洽或給我們以幫助”,但條約中也明白規定“所有中國籍人員,不論軍民均歸中國管轄”,蘇聯不幹涉中國內政。因此,“我黨我軍在東三省之各種活動,只要不直接影響蘇聯在外交條約上之義務,蘇聯將會采取放任的態度並寄予偉大之同情”。同時,“國民黨在東三省與熱、察又無基礎”,且“派軍隊去尚有困難”,而“紅軍將於三個月內全部撤退,這樣我黨還有很好的機會爭取東三省和熱、察”。於是,中共中央要求“晉察冀和山東準備派到東三省的幹部和部隊,應迅速出發,部隊可用東北軍及義勇軍等名義,只要紅軍不堅決反對,我們即可非正式的進入東三省。不要聲張,不要在報上發表消息,進入東三省後開始亦不必坐火車進占大城市,可走小路,控制廣大鄉村和紅軍未曾駐紮之中小城市,建立我之地方政權及地方部隊”。“熱河、察哈爾兩省不在中蘇條約範圍內,我必須完全控制,必須迅速派幹部和部隊到一切重要地區去工作,建立政權與地方武裝”。對蘇軍只通報情況,既不要正式接洽,也不要請求幫助,總之不要使之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