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兩難抉擇:以色列建國及其對猶委會的致命影響(第4/5頁)

[87]從表面上看,愛倫堡是以公開發表文章的形式答復一個在戰後歐洲繼續受到反猶主義迫害、不知何去何從的德國猶太人所遇到的困惑:怎樣才能真正解決猶太人問題?其實,他是在和蘇聯猶太人談話,並試圖向猶太同胞表明,猶太問題產生的根源是由資本主義的剝削制度引起的,“猶太問題的解決必須靠全世界都實現社會主義”。面積狹小、資產階級占統治地位的以色列根本不可能解決全世界猶太人的問題。[88]換言之,“以色列國家同蘇聯猶太人毫無關系,蘇聯沒有猶太人問題,因此並不需要以色列”。[89]對於蘇聯猶太人而言,此文無疑是一顆充滿警告意味的子彈,同時也打響了反對猶太復國主義的第一槍。9月25日,《團結報》再次發了這篇文章。蘇聯猶太人明白:這是警告他們不要同以色列公使館的人員接近!但是,他們卻置若罔聞。

1948年9月初以色列公使果爾達·梅厄抵達莫斯科後,蘇聯猶太人對以色列的狂熱情緒再度爆發出來,莫斯科猶太大會堂成為親以情緒的主要宣泄地。9月11日,果爾達·梅厄到莫斯科猶太大會堂參加安息日祈禱,離開時許多人向她歡呼致意。[90]10月4日,是猶太教新年,以色列公使館的全體人員再次來到莫斯科猶太大會堂。他們沒有想到,平時假日只有2000左右猶太人來會堂,當天卻一下子擁來了近5萬人,等著他們蒞臨。[91]參加集會的有紅軍官兵、青少年和懷抱嬰兒的父母,除了莫斯科的猶太人外,還有從蘇聯最遙遠的地方來的猶太人。[92]在蘇聯,“沒有一個禮拜場所曾經有如此眾多、如此熱情的出席者”。[93]狂熱的人群簇擁著梅厄,大聲呼喊著她的名字。猶太教首席拉比什洛伊梅·施利費爾試圖制止狂熱的群眾,人們埋怨說,“我們等待這件事已經等了2000年,你怎麽能不讓我們表達自己的感情!”[94]蘇聯猶太人以這種勇敢的方式向以色列外交使團表示了雙方之間的親屬關系,表明了他們對以色列建國的慶祝,以及以色列對他們的重大意義。自十月革命以來,蘇聯猶太人與國外的猶太同胞已經分離了30多年,盡管飽經磨難,但是蘇聯當局的高壓統治“仍然未能削弱他們的精神……猶太人還是猶太人”。[95]10月14日是猶太人的另一個重大節日——贖罪日,成千上萬猶太人再次湧向莫斯科猶太大會堂,同果爾達·梅厄在會堂待了一整天。蘇聯猶太人對以色列公使的狂熱歡迎表明,“30多年的共產主義宣傳也不能抹掉猶太人對猶太復國主義的熱情”。[96]它不僅使蘇聯當局大為震驚,同時也使猶委會驚恐萬狀。

面對蘇聯猶太人愈燃愈烈的民族主義情緒,猶委會立即采取措施滅火。《團結報》一馬當先,發表了大量針對性的文章:一方面批評以色列國並不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群眾並沒有享有真正的民主;一方面刊登了一系列同民族主義和民族局限性作鬥爭、對猶太居民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文章。文章引用蘇聯猶太人在生活和建設中的大量實例指出,“蘇聯猶太人唯一的祖國是蘇聯”,“只有在我們國家,在列寧—斯大林民族政策的基礎上,所謂的‘猶太人問題’才得到了徹底的解決,蘇聯猶太人在一切方面與蘇聯其他民族都是平等的”。為了協助黨對猶太人勞動者進行共產主義教育,日茨還致函馬林科夫,要求加強《團結報》的編輯力量,增加報紙的發行量。[97]1948年10月21日,猶委會主席團再次專門開會討論有關以色列建國在蘇聯國內所引起的反響。這是猶委會歷史上最後一次主席團會議。與會者認為,蘇聯支持以色列建國只是同情巴勒斯坦人民的表現,“我們從未表達過對以色列國領導人或猶太復國主義者的同情”。“蘇聯猶太人同情為自由而戰的以色列工人,但並不同情準備把以色列變成美國實現擴張計劃的忠實工具的以色列政府”。有人錯誤地認為蘇聯政府對猶太復國主義者的態度已經改變,事實上,蘇聯政府“對猶太復國主義者的態度從未改變。我們一直以為猶太復國主義是一場極其反動的運動”。幾乎所有人都對愛倫堡和日茨在《團結報》上發表的文章大加贊賞。費費爾說,“愛倫堡的文章是基於深刻的原則並且是絕對正確的。現在蘇聯猶太人真的不再指望中東。這是對的。”克維特科表示,日茨“昨天寫的文章非常好”。會上還有人抨擊在猶太大會堂所發生的群眾集會,指責果爾達·梅厄“是一個心胸狹隘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