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對朝鮮托管政策的確立與蘇聯占領北朝鮮

蘇聯對日作戰與三八線劃分

雅爾塔會議上,蘇聯明確表示對日作戰的政治條件是恢復日俄戰爭前沙皇俄國在遠東的勢力範圍。波茨坦會議上,蘇聯繼續重申對日作戰立場,但沒有給出具體的出兵日期。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投放原子彈,太平洋戰爭局勢發生突變,蘇聯不得不重新考慮其在遠東的地位。在中蘇談判尚未結果,參戰的政治條件尚未得到明確保證的情況下,蘇聯宣布8月9日對日本處於戰爭狀態。

蘇聯總部制定的對日作戰方針規定,蘇軍的主要任務是殲滅日本的關東軍,“把中國東北和北朝鮮從日本侵略者手中解放出來”,然後攻取南薩哈林群島和千島群島。為執行這一方針而制訂的作戰計劃是,在東北西三個戰略方向向中國東北地區的縱深推進,分割關東軍的主要戰略集團,擔任東線作戰的蘇遠東第一方面軍在中朝鄰接地區采取的作戰行動是輔助性的,目標是控制這一地區,切斷日軍向朝鮮撤退的通道,為爾後向朝鮮推進創造條件。[20]

8月9日、10日兩天,由列麥什科空軍中將指揮的太平洋艦隊航空兵,對雄基、羅津和清津進行密集轟炸、掃射,摧毀了日艦和岸上的軍事目標。與此同時,魚雷艇也向日本的港口和基地實施了突擊。在太平洋艦隊的協助下,蘇聯第25集團軍在8月10日占領了慶興市,並開始追剿沿朝鮮東海岸的道路撤退的敵人。太平洋艦隊司令尤馬舍夫海軍上將做出決定並經蘇聯元帥華西列夫斯基同意:部隊在羅津和清津登陸。[21]

8月10日,蘇軍進入朝鮮半島,與此同時,美國離朝鮮半島最近的部隊還在數百公裏外的沖繩島。面對大批蘇軍正“湧進”整個朝鮮半島的情況,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心急火燎地責令陸軍部當天提出一項關於堵住蘇軍南下的辦法。8月10日至11日深夜,陸軍部部長助理麥克洛伊即與助理國務卿鄧恩、海軍部高級官員巴德等人在五角大樓麥克洛伊的辦公室裏連夜舉行國務院—陸軍部—海軍部協調委員會會議。會上,國務院代表出於政治考慮,提出“美國軍隊應趕到盡可能北面的地方去受降”,但是軍方認為,由於“面臨著缺乏立刻可資調遣的美國部隊的局面,以及時間和空間的因素,這些都會使美國部隊很難搶在蘇軍之前抵達北部縱深地區”。[22]於是麥克洛伊就緊急命令迪安·臘斯克和博尼斯蒂爾上校到隔壁房間去搞出“一條盡可能向北推進”但又不致“被蘇聯拒絕”的界線,換言之就是一個既能滿足國務院的政治意願,又符合軍事現狀的折衷方案。就在這樣匆忙的會議上,臘斯克提出了以北緯三十八度線作為分界線。[23]臘斯克和博尼斯蒂爾選中三八線,是因為他們認為把朝鮮首都漢城劃入美國部隊的受降區是很重要的。[24]

1945年8月15日,杜魯門給斯大林發出密電,通報了已經由他批準的給盟軍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的有關日本武裝部隊投降細節的“總命令第一號”,該命令的內容之一即是以三八線為分界線,確定了美蘇雙方在朝鮮半島的受降區域。8月16日,斯大林復信表示,“基本上不反對命令的內容”,對於有關朝鮮分界線的問題也沒有提出異議。9月2日,麥克阿瑟在東京灣密蘇裏號艦上舉行的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後,發布了“總命令第一號”,其內容根據斯大林提議略有修改。命令提到:“駐北緯三十八度線以北的朝鮮、滿洲、庫頁島、千島列島等地的日本軍高級指揮官以及陸、海、空軍和輔助部隊,應向蘇聯遠東軍最高司令官投降;日本帝國政府大本營和駐日本本土及其周圍諸島以及駐北緯三十八度線以南的朝鮮、琉球列島等地的日本軍高級指揮官以及陸、海、空軍和輔助部隊,應向美國太平洋地區陸軍最高司令官投降。”[25]

蘇聯第25集團軍進入朝鮮後,進展迅速。8月19日進駐平壤,8月23日越過三八線南下到達開城。8月24日,蘇聯空降兵在鹹興和平壤登陸。登陸之後,部隊馬上開始接受這些城市中的日本駐軍的投降。同時蘇軍地面部隊繼續向南推進,解除日本軍隊、憲兵隊和警察的武裝。8月底,三八線以北的朝鮮全境得到解放。[26]當受降命令傳到戰地時,分兵進擊的蘇聯軍隊已經越過三八線,正沿著公路向漢城運動。但他們一接到關於分界線的命令,就迅速撤回到三八線以北。[27]9月8日,美第24軍在仁川登陸,隨後不久,軍長霍奇中將即接受了三八線以南的日本部隊的投降。三八線作為美蘇兩國在朝鮮受降和實行軍事占領的分界線便被明確地規定下來,朝鮮半島形成美蘇分區占領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