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鮮半島的利益博弈:蘇聯與戰後對朝鮮的托管政策

北京大學 董潔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朝鮮實施國際托管的政策,最早是由美國提出的。早在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不久,華盛頓官方和親官方的科學界、新聞界就開始宣揚建立在美國保護下的國際托管體系。美國的活動家堅持要把朝鮮列入這個托管體系,因為他們認為朝鮮人民沒有準備好也沒有能力獨立管理自己的國家。自1943年11月的開羅會議開始,經過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的一系列協商,朝鮮托管政策終於在1945年12月的莫斯科三外長會議上正式確定。而莫斯科協定中的“四強托管”在實際執行時則演變成美蘇兩國對朝鮮的托管。

從戰後朝鮮托管政策的提出到確認,再到實施,蘇聯始終參與其間。為了建立遠東的“安全據點”,蘇聯在朝鮮半島的角色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即由托管政策最初的接受者、合作者,轉變成朝鮮托管制的堅定執行者。蘇聯對於托管政策的態度及實施,既反映了其對朝政策的變化,也是蘇聯全球戰略調整的一個縮影。因此,考察和研究蘇聯在戰後一段時期內如何認識對朝鮮的托管政策並加以實施的歷史過程,對於了解朝鮮半島問題在冷戰起源中的地位及蘇聯戰後的遠東政策,都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目前國際學界關於這一問題的研究還比較薄弱。在中國,盡管有關於朝鮮問題的档案文獻陸續問世,但對於朝鮮托管政策的研究多是作為戰後美國對朝政策中的一個環節,而以蘇聯為中心的朝鮮托管政策研究幾乎還是一片空白。[1]西方關於戰後朝鮮托管政策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早,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不過,由於利用的主要是當時解密的一批美國外交文件,因此其研究對象也是以美國的政策為中心的。[2]作為托管政策的直接對象和實施地,韓國學者以朝鮮托管政策為研究對象的學術成果較多,但研究的角度或者聚焦於以托管政策為中心的美國對朝政策及美國軍政府在朝鮮南部的統治,或者集中於托管政策與當時朝鮮南方政局間的相互作用,而對蘇聯在托管政策實施中的角色則很少涉及。[3]在90年代中期大批俄國档案解密之後,韓國也缺少跟進性的研究成果。總之,目前學術界以蘇聯為主體的有關對朝鮮實行國際托管政策的歷史研究成果還十分缺乏。

本文擬利用最新披露的一批以俄羅斯國防部档案中心所藏档案為主的俄文文件,同時結合其他中、英、俄第一手材料,在綜合前人學術成果的基礎上,對二戰後朝鮮托管政策提出到執行的過程,特別是蘇聯在此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加以梳理,從而對朝鮮分裂悲劇的歷史根源進行探究。[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