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初期蘇聯對東歐政策的演變

——對蘇捷關系的個案考察

福建師範大學 呂雪峰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斯大林從大國合作戰略出發在東歐推行聯合政府政策。隨著美蘇在戰後調解問題上的分歧和矛盾的不斷加深,相互之間的猜忌和不信任感增強。為了抵制美國向蘇聯勢力範圍進行滲透的企圖,斯大林放棄了大國合作戰略,隨之對東歐政策作出調整。在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成立會議上,聯共(布)中央向東歐各國共產黨人下達了向敵對力量展開進攻的命令,要求東歐各國共產黨人以議會外的鬥爭方式對政權建立壟斷。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二月事件標志著東歐左轉的完成,此後,獨攬國家政權的東歐各國共產黨人按照莫斯科的命令走上了全盤蘇化道路。

本文擬從戰後初期捷克斯洛伐克歷史進程的角度來考察蘇聯對東歐政策的演變,是基於如下考慮:捷克斯洛伐克是作為戰勝國進入戰後時代的,在東歐諸國中捷克斯洛伐克工業化水平最高,戰前就擁有深厚的議會民主傳統,居民擁有濃厚的親俄情緒,尤其是貝奈斯總統,倡導融合蘇維埃民主和自由主義民主的優越性,從而創建新型議會制共和國的思想,並在戰後規劃中,把捷克斯洛伐克定位為“東西方之間的橋梁”。這一切,為斯大林從大國合作戰略出發制定東歐政策提供了某種啟發和樣板。當時,通往社會主義的“貝奈斯道路”成為蘇聯外交部中的流行詞語。應該說,戰後初期捷克斯洛伐克的歷史進程比較完整地展現了蘇聯對東歐政策的演變軌跡。因此,筆者認為,與其他東歐國家相比,以捷克斯洛伐克為個案來考察戰後蘇聯對東歐政策的演變是最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