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對抗到承認:1917~1933年的俄美關系

黑龍江大學 沈莉華

1917~1933年俄美關系(從十月革命到蘇美建交)是俄美關系史上的重要發展階段。在國外,很多研究俄美關系的學者力圖通過對這一時期兩國關系的深入研究,來闡釋為什麽俄美兩個大國在長達16年的時間裏沒有建立外交關系,在外交關系封凍多年以後,又是什麽原因使兩國關系峰回路轉,走上緩和、合作的道路,以及兩國這一時期的關系與冷戰的傳承關系。遺憾的是,由於長時間內沒有外交關系,二戰結束後,蘇美又開始了近半個世紀的冷戰,雙方學者難有機會廣泛接觸保存在對方國家的档案材料,加之意識形態領域的嚴重對抗,很多學者從本國政府的立場和國家利益出發來評述兩國關系,其結論往往不夠客觀,甚至存在明顯的偏見。冷戰結束後,這種狀況得到很大改觀。最近幾年,國外史學界特別是俄羅斯史學界出版了不少關於1917~1933年俄美關系的档案文獻、著述[1],對涉及這一時期兩國關系的重大問題重新進行研究。譬如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近現代史》雜志主編謝瓦斯佳諾夫從1996年開始,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裏先後主持編纂並出版了有關1917~1933年俄美關系的档案文獻4部,其中經貿關系文獻2部,政治關系2部。[2]2004年底謝瓦斯佳諾夫還出版了俄美關系的專著——《莫斯科與華盛頓:通往承認之路》。[3]與冷戰時期相比,目前無論是美國還是俄羅斯史學界對這一時期兩國關系的研究都有了長足進展。對很多問題的看法比較接近客觀事實,對某些具體問題的研究結論漸趨一致。盡管如此,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兩國學者仍從各自的國家利益出發,難以得出公正、客觀的結論。考慮到中國目前對這一時期兩國關系的研究較為薄弱,作為對俄美關系很感興趣的第三國學者,筆者希望利用手中掌握的最新档案資料特別是俄文資料,實事求是地對這一時期的俄美關系做出比較客觀、公正的評價。研究這一問題對我們探討冷戰的起源,以及意識形態在美國外交決策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對當前我們如何處理與美國的外交關系也具有一定的指導和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