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危機中蘇俄國家功能的轉化

——喀瑯施塔得事件始末

華東師範大學 朱小萍、余偉民

1921年春,俄國波羅的海艦隊的主要軍事基地——喀瑯施塔得發生反政府兵變,蘇俄政府采取了嚴厲的措施堅決地鎮壓了兵變,並且在喀瑯施塔得事件一發生就宣稱該事件是“受外國勢力支持的白衛軍分子、社會革命黨人和無政府主義者發動的反革命叛亂”,這也是此後蘇聯政府對於喀瑯施塔得事件一貫的官方說法。

與此同時,關於喀瑯施塔得事件的絕大部分档案材料則被政府嚴加保密。由於缺乏資料,史學界對於這一在蘇俄早期政治進程中影響甚大的事件幾乎難以展開深入的研究。

蘇聯解體後,1994年1月10日,俄羅斯聯邦總統葉利欽發布政府令,宣布參與喀瑯施塔得事件者無罪,並且要為他們修建紀念碑。[1]時隔70年,對於同一事件的看法竟然如此大相徑庭,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同時,事實真相究竟如何,這也成為人們心中關切的問題。

本文根據1990年代解密的關於喀瑯施塔得事件的蘇聯档案文獻,對喀瑯施塔得事件的來龍去脈進行客觀的再研究,並試圖重新認識喀瑯施塔得事件對於蘇聯歷史的深遠意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