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走向武裝奪權的十月

七月事件是1917年俄國革命發展過程的重要轉折點,它導致了俄國國內局勢根本性的變化。七月事件使布爾什維克陷於非常困難的境地,黨的領導人充分意識到了現實的嚴峻。列寧認為:“我們還不知道俄國革命明天會帶來什麽樣的結果,是回復到君主制,是加強資產階級,還是使政權轉入一個更先進的階級手中。這是誰都不知道的。”[116]列寧在這裏表達的顯然是革命前景的不確定性,他提到了多種可能性,而完全沒有談到任何必然性。

但是,布爾什維克經歷了七月事件打擊之後僅僅過了兩個月時間,就恢復甚至加強了力量,到9月初控制了彼得格勒、莫斯科和其他一些城市的蘇維埃,迅速地接近了政權。這其中的原因,一般史學論著通常都以布爾什維克在平息科爾尼洛夫叛亂中發揮的作用來解釋,但這顯然不足以令人信服。最主要的原因,一是形勢的變化,即右翼力量因科爾尼洛夫叛亂失敗而受到削弱,而群眾情緒因政府遲遲不能解決迫切問題而趨於激進化;二是布爾什維克抓住了臨時政府和蘇維埃領導層的弱點,及時調整了策略,修改了口號。

國內政局的左傾化

七月事件過後,李沃夫辭去總理職務。新組成的以克倫斯基為首的第二屆聯合內閣中有8人來自社會革命黨、人民社會主義黨和孟什維克,7人來自立憲民主黨等自由主義政黨。這個產生於中派右翼的“民主專政”表示,為了“維護新的國家制度,使其免遭任何無政府主義的和反革命的危害”,不排除采取最極端措施的可能性。7月9日,工兵代表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與農民代表蘇維埃執行委員會聯席會議根據策列鐵裏的建議通過了一項決議,宣布克倫斯基政府是“拯救革命的政府”並擁有“無限權力”。蘇維埃對政府的影響力明顯削弱,從這個意義上說,雙重權力局面已經結束。

8月中旬,臨時政府在莫斯科召開了規模盛大的國務會議,希望動員全社會力量再造俄國。布爾什維克持抵制立場,未派代表參加。克倫斯基在會上呼籲實行妥協與和解,而新任俄軍總司令科爾尼洛夫等軍隊將領則要求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以恢復秩序。國務會議並未能起到鞏固政府地位、穩定國內形勢的作用。

由於混亂局面和無政府狀態的加劇,不僅極右翼勢力越來越傾向於實行軍事專政,甚至在立憲民主黨領導層中也出現了寄希望於實行更強硬的政治方針的傾向。8月20日,立憲民主黨中央以多數票通過了支持建立軍事專政的決定。米留可夫認為,“生活將迫使社會和人民接受關於外科手術不可避免的思想。”[117]他斷言,克倫斯基將同科爾尼洛夫妥協,因為他“別無選擇”。[118]

在一番猶豫之後,克倫斯基批準設立直屬於大本營的彼得格勒軍事長官職位以及向彼得格勒調動可靠的部隊。8月24日,科爾尼洛夫把克雷莫夫指揮的第三騎兵軍從前線調往彼得格勒,試圖控制首都,建立軍事獨裁政權。隨後,他要求克倫斯基交出全部軍事和民事權力。於是,克倫斯基通電全國,宣布科爾尼洛夫為反叛,並解除了他的總司令職務。來自蘇維埃、工會和包括布爾什維克黨在內的各社會主義政黨的代表成立了“人民同反革命鬥爭委員會”,攜手平息叛亂。在彼得格勒派出的宣傳員的影響下,克雷莫夫部隊中的士兵拒絕執行命令。克雷莫夫無法指揮部隊,開槍自殺。9月1日,科爾尼洛夫在大本營被逮捕,叛亂遭到徹底失敗。當天,克倫斯基組成了一個沒有立憲民主黨人參加的五人執政內閣並親任總司令,同時宣告俄羅斯為民主共和國。次日,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拒絕了布爾什維克提出的把政權交給蘇維埃的決議案,宣布支持克倫斯基的執政內閣。

由於八月叛亂的失敗,國內政治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動,在總體上出現了左傾化。極右翼力量因組織和參與叛亂而受到毀滅性打擊,事實上不可能再參與政治角逐。主要的自由主義政黨立憲民主黨因與軍事叛亂有牽連而名聲掃地,米留可夫等部分黨的領導人被要求離開首都去了高加索,不少普通勞動知識分子黨員因認為黨的領導人支持叛亂是背叛了自由主義原則而退黨。新一屆臨時政府把進行戰爭、恢復秩序放在優先位置,而在和平、土地、立憲會議等迫切問題上依然無所作為,從而使得工人、士兵和農民的不滿情緒進一步發展,而這在客觀上為他們的左傾化創造了條件。現在幾乎是無條件支持臨時政府的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對群眾的影響力減弱,他們在蘇維埃中的地位下降。而布爾什維克走出了七月事件的陰影,開始對局勢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其重要表現就是布爾什維克在蘇維埃中的影響力明顯增強。米留可夫承認,“現在王牌掌握在布爾什維克手中,政治鐘擺急劇地轉向左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