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工業帝國(第2/3頁)

當時,《帝國專利法》所帶來的變革是非常巨大的,而幾個特別有頭腦的工業資本家也第一批成立了他們自己的研發機構。比如葉子天成立的“葉氏研究基金”就通過向一些發明者,以及大學院校等機構出資,資助他們進行發明,並且按照協議分享發明專利,以帶動工廠革新。鄭夢秋成立的“科研基金”的性質也比較類似,不過鄭夢秋做得還要徹底一點,他利用自己在大學裏的同學,專門用這一基金支持了一批科學家,而這些科學家的發明則按照協議與鄭夢秋分享。當然,類似的鼓勵發明的機構在當時並不少見。

當然,發明在得到了重視之後,其產生的直接結果就是讓工業技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而新技術的廣泛使用,使得工業的生產力的發展速度簡直超過了常人的想像力了。

在機械方面,最為重要的就是機床。可以說,機床本身就是機器之母,是用來制造機器的機器。在機床出現之前,大部分機器都是利用手工制造的,包括武器,都是手工制造的,這產生的結果就是,各種機器的性能不一,導致生產出來的產品也不一樣,根本就無法做到大規模的量產要求。顯然,這在大工業時代是不能接受的,而且在軍事方面,這簡直就是一場災難。比如,在火器出現的時候,子彈,炮彈這些其實都是定制的。很多士兵都是自己為自己制造火槍子彈,最常用的辦法就是用高溫融化鉛,然後按照自己所使用的火槍口徑來制造鉛丸。顯然,這是件很麻煩的事情,而且對士兵的素質要求較高,在大規模戰爭中難以保障後勤供應。特別是在火器大規模使用的情況下,這簡直就是一場災難!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成批量的,制造統一標準的產品成為了必要的需要,這就需要有統一的機床。而帝國最早生產機床的方式仍然是手工,利用畜力,或者是人力。不過,當鑄造技術得到了改進,並且水力機床的出現之後,就不再用單獨的手工作坊的方式來制造機床了。特別是在水利機床出現之後,大規模的,采用統一標準制造的,規格統一的工業產品已經成為了工業時代的最大象征。仍然以軍火生產為例,在使用了水利機床之後,就能夠制造規格統一,口徑一直的火槍與火炮,並且可以直接在工廠裏生產子彈(金屬彈殼子彈),顯然,這樣的生產效率更能夠滿足大規模的戰爭需要,而金屬彈殼子彈的出現的前提,也正是有了統一的軍火制造標準!

機床大規模的使用帶來的另外一個結果就是工業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工業時代也被稱為機器時代,而機器時代的最大特點就是用機器代替了人,機器的生產效率遠比人高,而人從直接的產品生產者變成了機器的控制者,然後由機器來生產產品。當然,機器本身也是一種工具,不過是一種更復雜,而且效率更高的工具。可以說,正是機器(機床)的大規模使用,以及性能的進一步提高,才讓世界進入了大工業時代。而機床本身性能的提高,也為今後機器性能的提高奠定了基礎。

鋼鐵冶煉是當時另外一個極為重要的技術,制造機器的原料就是鋼鐵,可以說,當時(現代也差不多)衡量一個國家的工業實力有多強,其鋼鐵產量就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這也是大工業時代一個國家國立的根本體現。不過,要想提高鋼鐵產量,那唯一的辦法就是改進鋼鐵的冶煉技術。

可以說,明帝國在當時最偉大的一項工業發明就是轉爐煉鋼法。用後世的眼光來看,這是一項領先了世界數百年的技術。直到十九世紀中期,轉爐煉鋼法的技術都是明帝國的絕密技術,一直嚴禁輸出到其他國家去。這就可見這一技術本身的先進性了。而直到十九世紀的時候,西方國家才發明了這一煉鋼技術,這整整比明帝國晚了近五百年的時間!

在轉爐煉鋼法出現之前,世界上廣泛采用的是灌鋼法,也叫團鋼法的冶煉技術。這雖然能夠生產出鋼材,不過生產效率卻非常低下,而且原料消耗大,費時,且只能生產出普通的鋼材,而無法生產出一些性能優異的鋼材。只有在轉爐煉鋼法出現了之後,大規模生產鋼材才成為了可能,而在與水力沖壓機床配合之後,大規模制造高性能的鋼制軍火與器械就不再是問題了。

明帝國也正是在此之後,才開始大規模生產鋼炮,優質鋼刀,以及更為輕便的鋼制鎧甲的。顯然,這對軍事的影響是最為深遠的。在優質鋼材出現之前,生產火炮的最為重要的原料其實是青銅。不過,在鋼材的質量達到了要求之後,鋼炮的性能顯然要比青銅炮好得多,特別是在後膛裝填技術,以及高性能炸藥出現之後,優質鋼材成為了制造火炮的最好選擇,也是唯一選擇!當然,優質鋼材對帝國軍人手裏的戰刀,鎧甲,乃至步槍所帶來的變化也是極為巨大的,甚至可以說,這是推動戰爭迅速發展的根本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