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 第一混成軍(第2/3頁)

謝正卿正是從馬關地區的朝鮮軍隊,以及日偽軍中挑選出了另外三千人。這是自明帝國組建蒙古軍團之後,又一次大規模的組織的雇傭軍團。當然,謝正卿挑選的都是最優秀的,最忠誠的人員。特別是在挑選日偽軍官兵時,謝正卿首先考慮到的就是忠誠,比如,那些已經加入了明帝國海灣省國籍的,有直系親戚在帝國安家的都將優先考慮。當然,那些有親人在叛亂中參加了叛軍,或者是協助過叛軍的都不會有任何機會。

經過了近十日的努力,謝正卿終於組織起了一萬人馬,其中四千前第一騎兵軍的騎兵,三千第八軍的步兵,以及三千朝鮮與日本官兵。當然,光組織起一萬人馬並不標志著謝正卿就已經完成了組建第一混成軍的任務,這還僅僅是一個開始。要讓這一萬人馬成為一支軍隊,他還有更多的事情要做,比如設置下級指揮機構,將他們編組成新的兵團,為他們提供武器裝備,提高軍隊的士氣,加強訓練,以及形成一支軍隊應該有的凝聚力,這些,都需要謝正卿繼續花費更多的時間在這支新的部隊上。

武器裝備是現成的,不過,並不是每一位官兵的裝備都一樣。前第一騎兵軍的裝備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每名官兵都增加了兩支短銃,以及配備的彈藥。而步兵也領到了新的步槍,並且配備了手榴彈。由朝鮮與日本人組成的軍團則主要使用第五軍之前配備的火槍,並且主要承擔戰場支援任務。

為了更方便指揮,四千騎兵被編組成了兩個騎兵團,謝正卿分別委任兩名前第一騎兵軍的少校軍官擔任團長,當然,這兩名軍官後來都晉升為了上校。而第八軍的三千步兵則組編成了一個加強步兵團,並且還從中抽調出了五百人,組成了一個炮兵營。三千外籍軍人則組成了後勤保障團。

訓練工作方面,最大的麻煩是讓外籍官兵學會怎麽協同明軍作戰。第一軍與第八軍原本就是帝國主力軍團,戰鬥力非常強悍,這一點,已經在戰爭中得到了證明。這些官兵都不需要太多的訓練,就能投入戰鬥。而那些朝鮮軍人,以及日偽軍的戰鬥力就十分的低下了,甚至很多人連火槍都不會使用,更談不上掌握明軍的戰術,以及配合明軍作戰了。當然,因為時間緊迫,謝正卿無法對這些外籍軍人進行嚴格的訓練,也就只能讓他們先擔任後勤保障工作,只有在今後的戰鬥中,才能讓他們真正的掌握戰術技巧。

最嚴重的問題並不是這些,而是部隊的士氣!就算是七千帝國軍人都存在著嚴重的士氣問題。這些帝國軍人中的很大一部分已經在日本駐紮了近三年的時間。按照帝國軍隊的輪換制度,駐日官兵只有在服役滿了五年,或者在海外駐紮滿三年的情況之下,才能夠被調回國內,編入預備役,或者是教練軍團。對任何人來說,在離家三年,且經歷了三個多月殘酷戰鬥的情況之下,恐怕最希望得到的就是一紙調令,讓他們離開戰場,回到自己的家鄉去。

除了這些之外,影響士氣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這些軍人都在戰爭中失去過自己的朋友,戰友,乃至親人。當時,在明軍中,兄弟同時參軍的情況並不少見。在朱祁鈺推行戶籍改革之前,帝國軍隊主要就是由軍戶的子弟組成的。雖然在數年前,戶籍改革就打破了這一規矩,任何有志報效國家的青年人都有機會參軍,為帝國作戰。不過,在短短數年時間之內,帝國軍隊的骨幹仍然是那些軍戶出生的青壯年。而且,這些人在戰爭中都獲得了好處,特別是在東征時,大量的戰利品讓帝國軍人首次嘗到了戰爭給他們帶來的利益。因此,大批年輕人踴躍參軍,這充實了帝國的軍力,不過,也帶來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很多家庭都是兄弟幾人同時在軍隊服役。那麽,在戰爭中,就難以避免軍人失去親人的慘劇發生!

提高軍隊的士氣,要比重新武裝一支軍隊困難了很多。在同萌關的戰鬥中,謝正卿就已經深刻的了解到了這一點。當時,他所率領的兩千五百名官兵傷亡了八成以上,能夠活著走出戰場的僅不到五百人。而這五百人,幾乎都已經被戰爭所擊垮了。那麽怎麽讓這些已經對戰爭產生了恐懼的軍人重新站起來呢?這不是謝正卿能夠解決的問題,甚至可以說,是很難在短時間之內解決的問題。

無可奈何之下,謝正卿只能通過高強度的訓練,暫時讓官兵們忘記戰爭給他們造成的傷害,讓他們將痛苦拋到腦後去。隨後,他就向朱祁鈺匯報了自己的工作,宣布第一混成軍的第一支部隊已經組建完畢。

“真如同你所說的那樣嗎?”朱祁鈺一看到謝正卿的報告,也大概明白了謝正卿所遇到的難題,“謝正卿,之前,朕對你的了解並不多,不過,同萌關一戰,你已經用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實力。不過,作為一名優秀的將軍,出了會打仗,能打仗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能夠掌握好手的軍隊,能夠讓軍隊跟隨自己作戰,能夠讓每一名士兵跟隨自己殺向敵人,而絕不後退,現在,你能保證這一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