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 第一混成軍

在明帝國新史中,關於第一軍有兩種說法,一是最初由鄧茂擔任軍長的第一騎兵軍,二是後來由謝正卿擔任軍長的第一混成軍。實際上,這兩個第一軍有著前後承接的關系。謝正卿原本就是鄧茂的手下,而且第一混成軍的基礎就是第一騎兵軍。

當初,朱祁鈺委任鄧茂為第一騎兵軍(簡稱第一軍)軍長時,有一部分是給於謙面子。畢竟鄧茂是於謙的學生,是於謙一手帶出來的。如果論資排位的話,那肯定應該由陳豫,至少是嚴廣儒來擔任第一軍軍長。不過,鄧茂並沒有辜負朱祁鈺的厚望,在他擔任了第一軍軍長之後,第一軍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其帝國“第一軍”的戰鬥力。可以說,正是鄧茂打下了第一軍的基礎,塑造了這支在未來數百年之內都是帝國最優秀軍隊的靈魂,並且讓其成為了朱祁鈺手裏五大王牌軍之首!

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謝正卿在接過了新的任務,負責在第一軍的基礎上重新組建第一混成軍時有多大的壓力。不過,謝正卿這個歷史上公認了的帝國名將也沒有辜負皇帝的厚望。在他的手裏,第一軍雖然不再是之前的王牌騎兵軍,不過,正是從這裏開始,第一軍成為了帝國第一支混成部隊,即由步兵以及騎兵混合編制的軍團。後來的戰爭證明,這種混合編制能夠極大的提高明軍的戰鬥力,特別是在小規模的局部戰爭之中,混成軍不但擁有出色的進攻能力,而且防禦能力也絲毫不在其他部隊之下。不過,在最初組建第一混成軍的時候,謝正卿並沒有預料到今後的輝煌,他所感受到的只是巨大的困難。

第一個困難就是兵員。當時,在馬關地區的第一軍官兵僅僅只剩下了不到四千人,而且這其中還有不少是負責後勤工作的保障人員,並非正式戰鬥人員。雖然,在鄧茂的手裏,就連後勤保障人員都是優秀的騎手,能夠成為優秀的騎兵。只不過,要完成改編,並沒有那麽容易。另外,第八軍在馬關地區的兵力也只有三千人左右。就算將這些人都集中起來,也只有七千人,而這要比皇帝要求的一萬人員少很多。

迫不得已之下,謝正卿不得不想其他的辦法解決,而當時他唯一能想到的辦法就是從非帝國編制的軍隊中招收人員,這包括了朝鮮軍隊,以及日偽軍。

在東征時,朝鮮就按照向明帝國的承諾,向日本派遣了大批鎮守部隊。而在東征之後,明,朝,日三方簽署了《馬關條約》,正式確定了朝鮮在日本的駐軍權利。雖然,在這份條約中,朝鮮出了獲得幾座小島之外,並沒有獲得多少新的領土,不過,明帝國卻在隨後與朝鮮簽訂了一份新的條約。這就是《明朝釜山條約》。在歷史上,這份條約的名聲並不大,甚至很多史學家都不知道這份條約。不過,這份條約卻非常重要,條約的主要內容就是,朝鮮將協助明帝國控制日本占領區,並且有義務在明帝國與日本交戰時,為明帝國提供軍事援助。

正是這份條約,在東征結束之後,朝鮮派遣了大量軍隊進入日本。當時,明帝國在日本設置了十多個據點,這還沒有包括日本割讓給明帝國的九州島等島嶼。而要守住這些地方,明帝國至少需要在日本投入二十五萬地面部隊。不過,明帝國並沒有這麽多的軍隊用在日本,所以,只能以朝鮮軍隊頂替。比如,在九州島,就有至少五萬朝鮮軍隊,其中大部分駐紮在長崎,以及其他幾座重要的海港城市。另外,在日本各地,只要是明軍占領的地方,都有朝鮮軍隊。可以說,朝鮮軍隊是明軍的有效補充,雖然朝鮮軍隊的戰鬥力低下,遠不能與明軍相提並論,不過在非戰爭時期,由朝鮮軍隊來承擔占領工作,這確實是物優價廉的做法。

日寇叛亂時,朝鮮部署在日本地區的二十萬部隊損失也非常慘重,不過最終還是有很多保存了下來。在長崎,就有數萬朝鮮軍隊負責協助明軍抵抗日寇的進攻,並且維護城區內的秩序。同樣的,在馬關也有上萬朝鮮軍隊。

與朝鮮軍隊類似,東征之後,帝國為了加強對日本的控制,除了協助天皇組建起了中央軍之外,更多的是武裝起了日偽軍,也就是直接聽命於明軍統帥,直接為明帝國服務的,由日本人組成的武裝部隊。

在抵抗日寇叛軍的戰鬥中,日偽軍並沒有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偽軍投靠了叛軍。不過,仍然有一部分偽軍在繼續協同明軍作戰。當時,在馬關就至少有五千偽軍負責城內的治安工作。這些日偽軍的官兵都在為明帝國服務,而且其中很多人都申請加入明帝國,脫離日本國籍。當然,其中不少人是九州島的居民,是明帝國海外省的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