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二章 北京北京(第3/5頁)

張原長揖道:“張原見過徐師兄。”

徐光啟今年五十四歲,與張原的父親張瑞陽同齡,但因為焦竑的關系,二人平輩論交,以同門師兄弟相稱——

金尼閣早劃十字道:“主佑平安,南京耶穌會士金尼閣見過保羅兄弟。”

徐轉訊也上前見禮,徐轉訊是上海人,也姓徐,但與徐光啟並無親戚關系。

見到張原三人,徐光啟非常愉快,問知還有二十三位舉人與張原同行,現泊舟三岔河口,即命仆人備車、備轎,請武陵帶路去把那些舉人一並邀來赴晚宴。

徐光啟向張原三人介紹他身邊那個三十來歲的儒生道:“這位是我的同鄉孫元化,字初陽——”

這臥蠶眉、丹鳳眼,相貌堂堂的儒生即躬身道:“在下是徐老師的學生,上海孫元化,見過張解元、金神父、徐舉人。”

張原甚喜,他就知道在徐師兄這裏很可能見到孫元化,孫元化少年時師從徐光啟學八股文,受徐光啟影響極深,學習西學,尤精西洋火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張原自是熱情結交——

徐光啟挽著張原的手,邀金尼閣、徐轉訊,還有孫元化進到莊園前廳坐定,烤火、飲茶,徐光啟道:“我聞山東饑民為盜,阻斷運河,本月中旬猶未見師弟到來,料想是受阻了,且喜河道重開,師弟平安到達,幸甚。”

張原即向徐光啟說起山東災情,徐光啟的神色頓時凝重起來,說道:“我明日與你們一道進京,饑民救災刻不容緩啊。”

金尼閣生怕徐光啟事繁無暇顧及他,趕忙取出一封信呈上道:“這是羅馬紅衣主教貝拉敏神父寫給大明聖教徒的信,就交給保羅兄弟了,原信是佛朗機文,我已譯為漢字,文采拙陋,保羅兄弟見笑了。”

徐光啟當然看不懂葡萄牙文,恭恭敬敬看完金尼閣譯的信,說道:“主佑平安,祝貝拉敏神父神形康泰、德化日隆。”又向金尼閣祝福。

金尼閣向徐光啟說了南京王豐肅神父被拘禁幸得張原解救之事,徐光啟皺眉道:“因利公的努力,這些年聖教在大明傳播頗有起色,但自利公去了天國,龐神父等人只看到傳教的可喜成果,卻不留心背後的潛藏危機,朝野反對天主教的勢力很龐大啊。”對張原道:“師弟見事極明,勸告王豐肅的那些話很對,只恐那沈侍郎不肯善罷甘休,我進京要與龐神父、熊神父長談,必須得小心應對,否則,聖教在大明將遭受重大挫折。”

過了半個多時辰,張岱、文震孟、黃尊素等人到了莊園,只有範文若、周墨農、祁彪佳三人感了風寒沒有來,寒暄過後,徐光啟領著眾人參觀他的莊園,徐光啟在此經營了近三年,辟有農田兩千畝,這裏原來都是荒地,徐光啟率仆人和雇農開墾出來種水稻、甘薯、玉米和草藥,還種有葡萄,因為天主教彌撒需要紅葡萄酒,以前都是從澳門運到京師,徐光啟要自釀,這是一個非常有探索和實踐精神的人——

天寒地凍,白雪覆蓋,當然看不到什麽,但徐光啟按照《泰西水法》制作的龍尾車、玉衡車、恒升車還有田間的灌溉、排水渠道卻讓眾人開了眼界,徐光啟指著山邊一口深井道:“此井亦是依《泰西水法》裏尋找水源之法才確定位置的,往年這一帶找不到水,幹旱並非不能克服,天災雖烈,依然能以人力緩解。”徐光啟很有信心。

當晚,徐光啟宴請諸舉人,所有雞鴨魚肉全部莊園自產,米飯也是松江引進的八月白晚稻,只是飯粒短小一些,沒有江南種出來的那麽香,但這已然難能可貴,大米經大運河數千裏運到北方,米價昂貴,黃河以北貧苦人家根本吃不起大米,只吃小麥、大麥、蕎麥、稷黍和各種豆類——

翰社諸舉人在張原那裏獲知了很多泰西科技理念,在徐光啟這裏看到了實踐,不虛此行啊。

二鼓前,張岱、文震孟等人回到運河船上歇息,張原和金尼閣、徐轉訊留在徐氏莊園過夜,徐光啟與張原進行了很長時間的圍爐夜話,孫元化旁聽,徐光啟善能觀察,他看得出張原在那些舉子當中很受尊重,可以說是有威信,這種尊敬並非對財勢和權力的仰慕,張原才十八歲,與他們一樣都是舉人,翰社社首並非官職——

徐光啟去年底與張原有過一次通信,張原回復的長信中關於科學、道德、財富、時政、外患的論述讓他驚喜交集,深感大明有英才,國家之幸,所以此番親見,自然要當面請教,沒錯,就是請教,而張原與徐光啟也有一見如故的感覺,神交已久啊,兩個人不談什麽科舉八股,直接從強國富民之術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