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第4/7頁)

“這是從何說起?”崔義玄不解。

“崔兄以為否極泰來,我看卻是火水未濟。西風未盡,東風難起啊!”許敬宗一臉沉痛道,“如今朝中之事盡由長孫無忌、褚遂良裁度。崔兄久在外任恐有所不知,無忌專斷甚於往昔,手握大權越發心狹量窄,所信用者皆關隴同鄉。似你我這等沒個好出身的,他哪瞧得上?”

崔義玄的笑容漸漸收斂——他這輩子沒少吃門第的虧。隋末群雄紛爭,他最先投靠的是瓦崗軍李密。那李密雖統領農民軍,卻系名門出身,乃是西魏八柱國之一趙公李弼之後,格外注重門第;崔義玄雖姓崔,卻非清河、博陵兩支望族,只是貝州武城的寒門子弟。他自負才智過人,又性情直率誇誇其談,惹得李密大為不悅,竟不肯收留。崔義玄銜恨而去,一氣之下轉投大唐,並遊說瓦崗部將降唐,後來又隨李世民征戰洛陽立下功勞,這才成就一番事業,被封為清丘縣公。可天下烏鴉一般黑,李淵父子也是關隴權貴,乃八柱國之一隴西郡公李虎之後。崔義玄在戰後鮮有建樹,不被朝廷重視,始終流於外任。如今好不容易熬到李世民駕崩,李治重理朝局,他自忖是三朝老臣,也該到出頭之日了。難道長孫無忌又要作梗?

回想半生遭遇,崔義玄不免憂慮,但他也知道許敬宗人品不好,這番話未可盡信,於是辯駁道:“你不必危言聳聽。似我這等資歷的人還剩幾個?新君登基自當尊崇老臣,朝廷總要賣我點兒老面子。”

“崔兄太過自負了吧?”許敬宗陰陽怪氣道,“小弟曾任東宮右庶子,是當今聖上潛邸之臣,無忌對我都不肯留面子,崔兄您的面子能比我大多少?”

“這……”崔義玄皺起眉頭。

許敬宗見他已有慍色,又說:“小弟奉勸您一句,矮檐之下需低頭。連晚生後輩褚遂良都當了顧命大臣,咱們早已過氣。依我說咱別等人家嫌棄,再混幾年主動告老,急流勇退吧。”

“唉!”崔義玄長嘆一聲,“愚兄不甘啊!”

許敬宗再添一把柴禾:“要說也是,兄長畢竟不似我這等耍筆杆的。您為國操勞一生,幾度出生入死,豈能以區區從五品之身告老?面子過得去麽?我想想……您若是執意求進,不妨去討好國舅,他若高興或許能提您一階。”

“胡說!”崔義玄的怒火終於被激出來了,劍眉倒豎虎目圓睜,“老子的官爵是憑功勞掙的,豈靠逢迎獻媚?當年我連李密都不肯屈就,長孫無忌算什麽!”

許敬宗又假作驚惶之態:“崔兄莫聲張,留神有人聽去,到國舅面前告您的狀。”

崔義玄生性憨直,聞聽此言愈加氣憤:“怕什麽?嘴長在我臉上,愛說什麽便說什麽,誰管得著?那幫關隴之人壓了我一輩子,皇帝都換三任了,如今老子六十有四,還能由著他們作踐?這口氣絕不忍!你怕無忌,我卻不怕!”

“是是是。”許敬宗連連作揖賠禮,“都怪小弟言語不周,惹您動肝火。我是獲罪遭貶之人,不得不走了。咱改日再會,到時候再好好敘舊。”說罷他卻不忙離開,又低頭嘆息,“唉!可惜咱都一把年紀,又無緣留在京城,說是來日再會,你在潞州我在鄭州,誰知此生還有沒有再會之日?崔兄多多珍重吧。”這才搖頭感慨著登上馬車。

“欺人太甚……長孫無忌……”崔義玄兀自嘟嘟囔囔。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王德儉在一旁瞧得明白,暗暗佩服舅舅煽風點火的手段,也跟著鉆進馬車,示意車夫啟程;行出甚遠,眼看已不見崔義玄身影,這才笑呵呵問:“舅父何故激怒崔公?”

“我要借他之口敗壞無忌名聲。崔義玄從戎起家,與諸將熟識,又在藩王手下為官,他這大嗓門一嚷,天下誰不知道?我就不信無忌不畏眾人悠悠之口。不叫我過好日子,他也別打算過清靜日子!”

王德儉真是哭笑不得:“話雖如此,不過出口閑氣。既吃羊肉就不嫌腥膻,既攬大權便不畏人言,敗壞他名聲又於事何補?”

許敬宗不得不承認外甥說得對,即便不少人看不慣長孫無忌獨斷專行,畢竟國之大權握於其手,又有關隴黨羽幫襯,孰能奈何?挑撥是非並不能改變自己的處境,要想再回朝廷,繼而爭取更大權勢,只能依靠一個人——當今天子李治。

可一想到剛登基的皇帝,許敬宗連連搖頭。他在東宮任職多年,自認為很了解李治。這個年輕人堪稱有史以來最完美的太子,對父皇孝順、對群臣禮敬、對臣下仁慈、對宗室親睦,然而卻未必具備英明天子之資。慈不掌兵,柔不治國,李治太過良善,甚至膽小懦弱,那副稚嫩的肩膀能挑起江山社稷嗎?先帝英明過人,未嘗不憂慮這點,若非嫡系長子李承乾和次子李泰爭得不可開交,以致雙雙被廢,資質出眾的吳王李恪又是庶出,皇位不會落到李治身上。倡議立李治為嗣的始作俑者便是長孫無忌,甚至可說是無忌一手將其推上皇位的。如今要讓怯懦的李治忤逆舅父、恩人、顧命大臣的意志,這可能嗎?人總有天賦優劣之別,憑李治的天資心性,等到真正成熟親操大權,無忌固然是老了,他許某人也老了。他比無忌還年長兩歲呢,到時候都快進棺材了,還謀什麽仕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