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工資條(第2/2頁)

我們再實際計算一下“千鐘”“萬鐘”“十萬鐘”到底是多少糧食。

一鐘合六石四鬥,對了,我還是不知道戰國時代齊國確切的計量單位和現在的單位怎麽換算,還是用漢代的好了,應該八九不離十吧。漢代一石大約合現在的二十升,所以一鐘應該合現在一百二十八升,千鐘就是十二萬八千升,也就是一百二十八立方米。糧食的比重是多少我還真不知道,就當比水小一半吧,那麽,一百二十八立方米就是六十四噸,同理,萬鐘粟就是六百四十噸糧食,十萬鐘粟就是六千四百噸糧食。

——我算的這個肯定不很準,大家就姑妄聽之,有個大略的感覺就好。

古代有不少讀書人讀到孟子這一節的時候都覺得太不可思議了,“那個時代一位高知的薪水難道還能超過傑克·韋爾奇去?這不大可能吧!”

清代大學者閻若璩(就是前文說過的考訂《尚書》真偽的那位)寫過《孟子生卒年月考》,他可算得上是孟子問題專家了。他說有人就這個問題問過他,覺得齊國給高知的待遇也高到離譜了,問這是不是真的。閻若璩也覺得孟子的薪水太離譜,他看來看去,注意到《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有一句“兄戴,蓋祿萬鐘”,這句說的是齊國的大貴族陳戴,以陳戴這樣高的地位,年薪也無非是萬鐘而已,所以孟子那“十萬鐘”說的必定不會是年薪,而是累計他在齊國這麽多年以來所拿到的全部薪水。閻若璩還以此來推算孟子待在齊國的時間。

閻若璩的意思是:既然陳戴年薪萬鐘,那麽齊王要給孟子的年薪萬鐘也就是可信的了,而且,孟子曾在齊國做高官,薪資水平和陳戴一樣這是可以理解的,那麽,孟子當初年薪就是萬鐘,他自稱辭掉了十萬鐘,那就意味著他一共在齊國待了十年。再有,孟子的薪水高過陳戴一些也是正常的,然後閻老哥又取證來、取證去,覺得孟子差不多在齊國待了六七年的時間。

還有個馮景少為此作了專題論文,就叫《論萬鐘》,說齊王不是要在國都中給孟子一套大房子,還給萬鐘的高薪讓孟子“養弟子”嗎,那麽,一鐘合六石四鬥,萬鐘也就是六萬四千石,這麽多糧食能養活多少人呢?馮先生給出的數字是:一萬八千人。孟子要真能有這麽多學生,那就成北大校長了。馮先生很起疑,然後認為:那時候的計量單位就像日元似的,看著很多,其實沒那麽多。那,到底是多少呢?馮先生考證的結論是:六萬四千石折合為後來的一萬兩千八百石——這也是個相當驚人的數字啊!馮先生最後非常感慨:“乃嘆崇儒重道之風,雖戰國不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