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工資條

孟子致為臣而歸。

王就見孟子,曰:“前日願見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今又棄寡人而歸,不識可以繼此而得見乎?”

對曰:“不敢請耳,固所願也。”

他日,王謂時子曰:“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養弟子以萬鐘,使諸大夫國人皆有所矜式。子盍為我言之?”時子因陳子而以告孟子,陳子以時子之言告孟子。

孟子曰:“然。夫時子惡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辭十萬而受萬,是為欲富乎?季孫曰:‘異哉子叔疑!使己為政,不用,則亦已矣,又使其子弟為卿。人亦孰不欲富貴?而獨於富貴之中,有私龍斷焉。’古之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賤丈夫焉,必求龍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為賤,故從而征之。征商,自此賤丈夫始矣。”

這一節也是眾說紛紜的一節,最引人爭議的就是孟子的薪水問題。後代的知識分子很是懷疑:孟子的薪水也太高了吧,這可能嗎?

孟子辭職了。

所謂“致為臣而歸”就是辭職回家的意思,古書裏常見“致仕”這個詞,從字面看像是說“入朝為官”,其實卻是“退休”的意思。

齊王接到了孟子的辭職信,趕緊來做家訪,對孟子說:“以前我就很希望能見您,後來終於有機會共事,我很高興。可現在您卻要棄我而去,唉,不知道以後還有機會見面嗎?”

孟子的回答後來成了一句名言:“不敢請耳,固所願也。”意思是說:這也正是我的願望啊,只是不好意思向您開口罷了。

兩人說的全是客套話,時隔兩千多年,我們也聽不出是真是假了。

又過了幾天,齊王跟大臣時子商量,第一句話是:“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出現“中國”這個詞了,大家別以為這是我們現代概念的“中國”,那時說的“國”通常是說諸侯國,比如齊國、魯國,而若表達大體上相當於現代的“國”的用詞一般是“天下”。從地理範圍上說,以前古人的“天下”比現在的“中國”還小呢。齊王這裏說的“中國”其實意思是“國中”,也就是“國都的裏面”。齊王要在國都裏給孟子“室”。什麽是“室”呢?一般解釋是“房子”,也有人解釋為“奴隸”。我們不去考辨,就當它是房子好了。那麽,齊王的意思就是:要在齊國首都臨淄城中給孟子一處房子。然後,齊王接著說:“我還要用萬鐘糧食來供養孟子的弟子們,這就可以使我們齊國上上下下都有了可以效法的榜樣人物。時子,你去把我的意思給孟子說說吧。”

——齊王為了吸引知識分子,不但承諾給房子,還給高薪!

時子把齊王的話轉告給了陳臻,這位陳臻我們前面已經認識過了,就是前文裏第一個提問題暴露孟子薪資水平的那位孟門弟子,這次有關薪水的事又跟陳臻掛上了鉤。

陳臻成了傳話筒,把時子轉告給自己的齊王的話轉告了老師。孟子的回答是:“然。”

——哦,看來錢這東西確實有力量,孟子一下子就答應了啊!

又誤會孟子了。這個“然”字通常確實表示“是”,可在這裏卻是例外,它表示的是“嗯”“哦”之類的意思。孟子只是應了一聲,然後說道:“這事根本就沒商量嘛!難道我是個貪圖富貴的人嗎?如果真是那樣,我又為什麽辭掉十萬鐘的薪水而接受萬鐘的薪水呢?”

——我們前文已經見識過了孟子那三十七公斤的黃金,現在又來了個十萬鐘。那三十七公斤黃金算是贈金,可這十萬鐘卻幾乎就是年薪了。那,十萬鐘到底是多高的薪水呢?看上去好像高得不得了啊!

要了解孟子的工資條,我們先得看看當時的計量單位,這個“鐘”到底是什麽?

“鐘”是容量單位,以前買賣糧食不論斤兩,論的是鐘啊、石啊之類的,有點兒像我們現在買自來水是按“立方米”。

古代讀書人之間有幾句俗話:“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鐘粟。”這話一直流傳到現在,熟悉它的人應該不少。這都是在說讀書的預期收益,除了讀書人容易搞美女(顏如玉)之外,“黃金屋”和“千鐘粟”都是在說高收入。古代薪水有發貨幣的,但不占主流,主流還是糧食,這裏用“粟”來表示寬範圍的各種糧食。

“黃金屋”一看便知是個很誇張的概念,實際是不可能的,那麽,和“黃金屋”並列在一起來說的這個“千鐘粟”是不是也很誇張呢?如果連“千鐘粟”都很誇張,那齊王要給孟子的“萬鐘粟”和孟子自稱辭掉的“十萬鐘”不就更誇張到不可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