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個人努力真的重要嗎?(第2/2頁)

還有一個發現也讓我困擾了很久:我小時候很喜歡虐殺小昆蟲,手段之殘忍現在想起來心裏都涼絲絲的,可當時那麽小,這種事也不是壞孩子教的,而完全是自發的,這是為什麽呢?後來我又了解到很多小孩子(甚至包括女孩子)都存在這種行為,難道人的天性裏就根植著這種好殺、殘忍的因素嗎?長大以後讀了些書,才知道這種攻擊性還真就是人類(不僅僅是人類)的天性之一,對人類的生存和繁衍曾經有過重大的意義。

現在比較明白了:人和動物的區別問題暫可存而不論,單就人的本性來說,恐怕既不像孟子認為的善,也不像荀子認為的惡,更不像告子認為的白紙一張,無善無惡,因為這還真不是個能夠拿善與惡來作為可選答案的問題。

那麽,人的本性到底是什麽呢?恐怕問題的答案會傾向於法家的思想——“趨利避害”。

所以,善與惡的觀念既是在有了一定程度的文明之後才產生的,又因為時代、地域等等的不同而不同。五百年前一位正人君子拍胸脯憑良心做的事要拿到現在來看說不定就會被人罵死,這世界遠不是光明與黑暗、天使與魔鬼、好人和壞人、清官和貪官那樣簡單的二元對立。——大家別以為這結論是我得出來的,也別以為這個結論是現代人才得出來的,莊子在《齊物論》裏早已種下過一些萌芽了。

性善一說是儒家主張中影響極為深遠的一項——在政治思想上,它是“好人政府”的基石,呼喚聖主清官;在人生哲學上,它既凸現了榜樣的力量,又強調了榜樣的可學習性,讓大家認識到:堯舜行,我也行!

看過“四心”和“四端”,會發現儒家的勵志功夫是很有一套的。我在上本書“梁惠王篇”裏不是介紹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嗎?——怎麽這麽巧,也是四項?!其實儒家的這套道理無論是以什麽形式出現,其實都是一以貫之、差不太多的:小心培養自己心中那一點愛心小火苗,火苗要越搞越大,愛心的輻射面要越來越廣,逐漸感染身邊越來越多的人,最後把愛心灑滿人間——到這時候你就成了聖人了。